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關竅

定義與源流
關竅為中醫解剖部位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五,書中載其「即關節」,指人體骨骼連接處可活動之樞紐。此概念源自古籍對筋骨結構的觀察,屬「筋節」「骨縫」範疇,與經絡學說中氣血輸注的「腧穴」有別,而更側重形體結構與功能活動的關聯。

中醫理論中的內涵

  1. 結構與功能
    中醫視關竅為「筋骨之交會」,由骨、筋、肌肉共同構成。骨為支架,筋主束骨而利機關,肌肉則協調運動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機關弛緩」之病機,即強調關竅需筋腱柔韌、氣血濡養方能活動自如。
  2. 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    關竅為經絡氣血通行之要道,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多循行於大關節處,如肩、肘、膝等。若外邪侵襲或氣血瘀滯,易出現「竅閉不通」之症,表現為關節腫痛、屈伸不利,此與《素問·痹論》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」之論相呼應。
  3. 傷科與治療應用
    傷科尤重關竅之整復,如脫臼、扭挫傷等,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強調「骨縫開錯」需手法復位,使「筋歸其槽,骨合其窠」。針灸治療亦常取關竅周圍穴位,如膝眼的犢鼻穴、肘部的曲池穴,以通調局部氣血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腧穴:主氣血輸注,多位於肌肉凹陷處,如足三里。
  • 骨空: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指骨間隙或髓腔,與關竅之實體結構不同。
  • 機關:泛稱活動樞紐,如《傷寒論》「項背強几几」描述太陽經氣不利影響頸項機關。

古籍論述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雖未直接提及「關竅」一詞,但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言「諸筋者皆屬於節」,已闡明筋與關節的從屬關係。後世醫家如清代胡廷光於《傷科匯纂》中進一步區分「大關節」與「小骨縫」,細化對關竅損傷的辨證。
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既關注關竅的實體結構,亦重視其與氣血、經絡的動態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