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關明
關明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,乃「關門」之異稱。關門穴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腹部,具體位置在臍上三寸(建里穴)旁開兩寸處,與任脈相鄰。此穴名「關門」,喻其功能如門戶之開闔,主司中焦氣機之調節,與脾胃運化密切相關。
經絡與功能
關門穴歸屬足陽明胃經,此經脈多氣多血,主受納腐熟水穀。該穴位居中脘之側,與脾經相表裏,故能調和脾胃、升降氣機。中醫理論中,脾胃為「後天之本」,關門穴通過調節胃經氣血,可改善腹脹、泄瀉、水穀不化等中焦失調之症。
主治與應用
- 消化系統病症:如胃痛、消化不良、腸鳴腹瀉,因穴近脾胃,能助運化水濕、消導積滯。
- 氣機不暢:若中焦氣滯,見脘痞噯氣,針刺或艾灸此穴可疏理氣機。
- 水濕停聚:與水分穴配伍,可利水滲濕,治療水腫或痰飲內停。
配伍與針刺
- 配穴舉隅:
- 配中脘、足三里,強化健運脾胃之效;
- 配天樞、上巨虛,調治腸腑濕滯。
- 針刺法:直刺0.5~1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周邊擴散。
文獻考據
《千金翼方》載關明為關門之別名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詳述關門位置與主治,明代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闡釋其「通調腑氣」之功。此穴別名流變,反映古代醫家對經穴定位與功能的細微辨析。
關明(關門)之臨床運用,體現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理,透過調暢中焦氣血,恢復脾胃升降之常,為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