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門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關門不利

定義
「關門不利」為中醫病因病機學名詞,指腎的氣化功能失調,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進而引發小便不利與水腫的病理機制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:「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」意指腎如同人體水液代謝的「關隘」,若其功能失常,則水液停聚,泛溢肌膚而成水腫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腎的生理功能
    中醫認為,腎主水,為「水之下源」,主要通過氣化作用調節水液代謝。腎氣充足時,能將清者(有用之水)上輸於肺,濁者(代謝廢水)下注膀胱,形成尿液排出體外。若腎氣虛衰或氣化無力,則水液停滯,導致「關門不利」。
  2. 與臟腑的關係

    • 脾腎相關: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溫煦氣化。脾虛則水濕不運,腎虛則氣化無權,二者互為影響,加重水液瀦留。
    • 肺腎相生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;腎為水之下源,主司二便。肺失宣降可影響腎的氣化,反之亦然。
  3. 病機演變

    • 氣化失司:腎陽不足,無法蒸騰水液,致膀胱氣化不利,小便短少。
    • 水濕內停:水液泛溢肌膚,見於下肢或全身浮腫,甚則胸腹積水(如「陰水」證候)。
    • 濁毒壅滯:久病水濕鬱而化熱,或濁毒內蘊,可能併發癃閉、關格(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)等重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小便不利、尿量減少,伴隨水腫(以下肢或眼瞼為甚)。
  • 兼症: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(腎陽虛證);或腹脹、納差(脾腎兩虛);甚則喘促、胸悶(水凌心肺)。

經典論述延伸
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釋:「蓋水為至陰,其本在腎;水化於氣,其標在肺。」強調腎陽衰微為水腫之本,而肺的宣發肅降為輔助機制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提出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的治法,即通過發汗(開肺氣)與利小便(溫腎氣)並行,以恢復水液代謝平衡。

總結
「關門不利」深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理論,不僅揭示腎在水液代謝中的核心地位,亦為臨床辨治水腫、癃閉等病證提供關鍵病機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