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水

病水為中醫古籍中常見之病證名詞,泛指因水液代謝失常所致之疾患,如水腫、水脹等。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提及:「病水者,以夜半死。」此句揭示病水之預後與時辰相關,反映古人對水液病變與人體氣血運行規律之觀察。

中醫理論對病水之認識

  1. 病因病機
    病水之成因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。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氣化,任一臟腑功能異常,皆可導致水液停聚,泛溢肌膚或內停臟腑,形成水腫。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區分「水氣病」,提出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等分類,皆屬病水範疇。
  2. 臨床表現
    病水之證候以水腫為主,輕者見眼瞼或下肢浮腫,重者全身腫脹,按之凹陷不起。若水停胸腹,則見水脹,如腹滿如鼓、喘息不得臥。此外,可伴隨小便不利、身重倦怠、舌苔白滑等濕濁內停之象。
  3. 與經絡氣血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,水液代謝與三焦氣化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曰: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」三焦氣化不利,則水液輸布失常,聚而為病。夜半屬陰氣最盛之時,若病水者於此時病情加重或死亡,可能與陰寒水濕之邪趁陰時肆虐有關,反映陽氣衰微、水邪壅盛之危候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指出脾虛濕困為病水核心病機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提出「真武湯」「五苓散」等方劑,針對陽虛水泛或膀胱氣化不利之病水證治,體現「溫陽利水」與「化氣行水」之治療原則。

綜上,病水為中醫對水液代謝障礙疾病之統稱,其理論根源於臟腑氣化功能,並與陰陽氣血之盛衰相繫,為臨床辨治水腫類疾病之重要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