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關陵

關陵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針灸大全》,所指即為「膝陽關」穴。此穴位於人體下肢,屬足少陽膽經,為臨床常用之要穴,主治局部關節疾患及經絡氣血失調所致之症。

定位與解剖
膝陽關穴在膝外側,當陽陵泉上3寸,股骨外上髁外上方凹陷處。其解剖位置淺層為皮膚及皮下組織,深層涉及股二頭肌肌腱及腓側副韌帶,並有膝上外動脈分支分佈,同時受股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分支支配。

功能與主治
此穴具有疏利關節、通絡止痛之效,主治膝髖腫痛、筋急不得屈伸、下肢痿痹等症。中醫理論認為,膽經循行過膝,若外感風寒濕邪或氣血瘀滯,可致經絡不通,發為疼痛拘急。刺灸膝陽關能調暢膽經氣血,緩解局部經筋拘攣。

刺灸方法
古法記載可直刺0.5-1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膝部擴散;艾灸多採用溫和灸或雀啄灸,適用於寒濕痹痛。現代臨床亦常配合陽陵泉、犢鼻等穴,以增強舒筋活絡之效。

相關文獻
除《針灸大全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在膝外骨間」,而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此穴主治「膝痛不可屈伸」。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應用雖略有差異,然皆歸於膽經,重視其通調下肢氣血之功。

配伍應用
與環跳、風市配伍,可治下肢痿痹;配血海、梁丘,則擅療膝關節腫痛。此類配伍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及「鄰近取穴」之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