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關梁
關梁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後世醫籍如《針灸聚英》亦稱之為「梁關」。此穴實為金門穴之異名,屬足太陽膀胱經,定位於足外側,當外踝前緣直下,骰骨下緣凹陷處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經絡歸屬與特性
金門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郄穴,郄穴主急症,故本穴擅長調理經脈氣血之壅滯,對急性痛症如腰腿痹痛、外踝腫痛等有緩解之效。 -
主治範疇
- 外經病:足跗痛、下肢痿痹、轉筋。
- 頭面五官病:頭痛、目眩、耳鳴。
- 神志病:小兒驚風、癲癇,因膀胱經絡於腦,郄穴可鎮靜安神。
- 其他:寒濕腰痛,因太陽主一身之表,此穴可散寒祛濕。
-
配伍應用
- 配崑崙、申脈,加強舒筋活絡之效,治足跟痛。
- 配百會、神門,調理癲癇發作。
刺灸法
古法多針刺,直刺0.3~0.5寸,局部酸脹感可傳至足底;艾灸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寒濕證。
穴名考據
「關梁」之名,喻其為足部關節之要隘,如門戶樞紐;「金門」則強調其屬膀胱經之「金穴」(按五行理論,膀胱經屬水,金生水,此穴為經氣生發之處)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