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關口

在中醫學中,「關口」為解剖名稱,特指咽峽部,即口腔與咽喉交界之處。此部位形似關隘,為呼吸之氣流與飲食必經之通路,故而得名。其生理位置與功能在中醫喉科診療中具有重要意義,尤其於外感病邪或內傷雜病引發咽喉疾患時,常作為辨證之關鍵部位。

中醫文獻記載
清代醫著《喉科指掌》卷三論及「雙乳蛾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扁桃體炎)時,明確指出其病位「生於關口上部兩邊」,顯示「關口」一詞早被用於描述咽峽兩側的具體病變區域。此類記載反映中醫對咽喉局部解剖的細緻觀察,並將形貌特徵與病機聯繫,如「關隘」之喻,隱含邪氣壅滯、氣血不通之病機。

生理與病機關聯

  1. 經絡所過:關口屬「喉嚨」範疇,為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等多條經脈所絡之處。胃經循行於咽喉,若胃火上炎,可致關口紅腫疼痛;肺主氣司呼吸,肺熱上攻則見咽乾灼痛;腎經循喉嚨挾舌本,腎陰虧虛時,關口易現乾澀不適。
  2. 氣機樞紐:此處為「氣之通道」,呼吸與吞咽皆賴其通暢。若風熱外襲或痰濕內阻,導致關口氣機窒塞,可引發喉痹(咽喉腫痛)、喉喑(聲音嘶啞)等症。
  3. 邪氣傳變門戶:溫病學派視咽喉為「邪入膜原」之途徑,如《溫熱論》提及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」,邪氣多由口鼻侵入,關口首當其衝,成為正邪交爭之要地。

臨床應用
中醫診治咽喉疾病時,常觀察關口色澤、形態以辨寒熱虛實:

  • 實證:關口紅腫潰爛,多屬肺胃熱盛或風熱襲表,可見於乳蛾、喉癰等病。
  • 虛證:關口淡白乾燥,或黏膜萎薄,多為肺腎陰虛或氣血不足,常見於虛火喉痹。

此概念不僅用於定位,更融入「整體觀」思維,透過局部病變推斷臟腑氣血狀態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