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節流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關節流注(中醫病證詳解)

定義與病因病機

關節流注屬中醫"流注"病證之一種,指邪毒流竄停駐於關節所致之病變。其發病機理主要為:

  1. 暑濕流注:長夏濕熱交蒸之際,暑濕邪毒侵襲經絡,隨氣血運行流注關節
  2. 餘毒流注:熱病後期餘毒未清,或癰疽瘡毒未盡,毒邪走散入絡
  3. 瘀血流注:跌打損傷致經脈受損,瘀血停聚化熱成毒
  4. 正虛感邪: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,衛外不固,外邪乘虛內侵

臨床表現

主症特徵

  • 局部症狀

    • 初期關節周圍漫腫疼痛,皮色如常或微紅
    • 漸至關節屈伸不利,尤以伸直困難為著
    • 觸診可及波動感(膿成之兆)
    • 後期可出現關節強直畸形
  • 全身症狀

    • 發熱(多為弛張熱型)
    • 納呆食少,神疲乏力
    • 重者可見煩躁譫語,甚則神昏驚厥

病程演變

  1. 初期(毒邪蘊結):關節酸楚疼痛,活動受限
  2. 成膿期(熱毒熾盛):腫脹明顯,疼痛加劇,身熱不退
  3. 潰後期(正邪交爭):膿液排出,正氣耗傷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1. 暑濕流注

  • 證候特點:發於夏秋,身熱不揚,關節腫痛,苔黃膩,脈濡數
  • 治法:清暑化濕,解毒通絡
  • 方藥
    • 主方:五神湯(茯苓、車前子、金銀花、牛膝、紫花地丁)加減
    • 加味:大豆黃卷、佩蘭、薏苡仁、六一散
    • 經絡辨證加引經藥:上肢加桑枝,下肢加牛膝

2. 瘀血流注

  • 證候特點:有外傷史,關節青紫腫痛,舌暗紅有瘀斑
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解毒止痛
  • 方藥
    • 主方:活血散瘀湯(當歸尾、赤芍、桃仁、大黃等)加減
    • 加味:三七粉(沖服)、乳香、沒藥、血竭
    • 外治:初期可用如意金黃散外敷

3. 餘毒流注

  • 證候特點:繼發於熱病後,高熱煩渴,關節灼熱疼痛
  • 治法:涼血解毒,透邪外達
  • 方藥
    • 主方: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
    • 高熱加石膏、知母
    • 神昏加安宮牛黃丸(現代可用清開靈替代)

4. 虛證流注

  • 證候特點:病程遷延,膿水清稀,面色㿠白
  • 治法:托裡透膿,補益氣血
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加減

外治方法

  1. 初期

    • 陽證:玉露散、金黃散外敷
    • 陰證:回陽玉龍膏外塗
  2. 成膿期

    • 切開排膿(注意避開大血管神經)
    • 陽證切口宜大,陰證切口宜小
  3. 潰後期

    • 膿腔沖洗:黃柏煎液或銀花露
    • 生肌收口: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
    • 瘡口久不斂:神效當歸膏外敷

鑑別診斷

  1. 歷節風(類風濕關節炎):多發性小關節腫痛,呈對稱性,無化膿傾向
  2. 骨癰(化膿性骨髓炎):疼痛以骨端為主,X線可見骨質破壞
  3. 鶴膝風(結核性關節炎):病程緩慢,多有潮熱盜汗,膿液稀薄如痰

轉歸預後

  • 早期治療多可痊癒
  • 失治誤治可致關節強直畸形
  • 邪毒內陷可成內癰(如肺癰、肝癰)

(附:流注為中醫外科重要病證,除關節流注外,尚有髂窩流注、鎖骨流注等多種類型,其治療原則相通而部位各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