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掛線疹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掛線療法
掛線療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主要應用於治療肛漏(肛瘻)及瘡瘍潰後形成的漏管。此法最早見於《古今醫統證脈全書》,記載以藥線(如芫根煮製之線)或絲線纏繞漏管,利用其持續性張力,使局部氣血受阻,組織逐漸壞死,從而緩慢切開管道,達到治療目的。
治療原理
- 緩慢切開:透過線材的機械壓力,逐步切開瘻管,避免一次性手術造成大量出血或組織損傷。
- 引流排膿:掛線後,瘻管內膿液得以持續排出,減少毒邪蘊積,促進癒合。
- 氣血調節:中醫認為,此法能疏通局部經絡,調和氣血,改善「瘀阻」病理狀態。
操作方法
傳統掛線療法分為藥線掛線與普通絲線掛線:
- 藥線掛線:選用具有腐蝕、收斂作用的藥物(如芫花、砒霜等)浸泡絲線,增強祛腐生肌之效。
- 橡皮筋掛線:現代亦常用橡皮筋替代,利用其彈性張力,逐步切割組織。
操作時,醫師將線材穿過瘻管內外口,緊縛後定期收緊,直至瘻管完全切開。
適應症
- 高位肛漏:因位置較深,直接手術易傷及肛門括約肌,掛線療法可降低失禁風險。
- 複雜性漏管:分支多、管道曲折者,掛線能確保徹底引流。
- 瘡瘍潰後漏管:如癰疽潰後形成的慢性竇道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療法符合中醫「漸消緩散」的治療思想,避免峻猛手法傷及正氣。同時,藥線的藥物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、化瘀生肌,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述:「線掛日緊,膿腐自脫,新肉自生。」
掛線療法結合了中醫外科「祛腐生新」與現代醫學的微創理念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,尤其對深部瘻管具有獨特優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