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刮手背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刮手背法
刮手背法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保赤推拿法》,其法以拇指指腹或工具(如瓷匙邊緣)沿患兒手背,自腕部向中指指梢方向輕刮,具有通絡瀉熱、調和氣機之效。此法操作簡便,屬中醫外治「推拿瀉法」範疇,臨床多用於小兒實熱證或食積內滯之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所過:手背為手三陽經循行之處,尤以手陽明大腸經(經合谷穴)與手少陽三焦經(經中渚穴)為主。刮拭此處可疏泄陽經鬱熱,調節腸腑氣機,契合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。
- 全息對應:小兒手背局部亦隱含全息反射區,中指梢對應人體下焦,刮至中指梢能引邪下行,促進代謝穢濁外排,故《保赤推拿法》直言其「能使兒瀉」。
- 氣血調控:輕刮為瀉,重按為補。此法以淺表刺激為主,符合「瀉法」輕快透散的施術特點,能宣發衛分邪熱,避免過度耗傷正氣。
操作要領
- 方向:單向從腕橫紋向中指末梢刮拭,不可往返,以順應陽經氣血流注方向。
- 力度:以皮膚微紅為度,毋須破皮,體現小兒推拿「輕柔為體,透達為用」的特質。
- 配伍:常與清大腸經、退六腑等手法並用,增強瀉實之效;若兼寒象,可佐以揉外勞宮溫中。
此術承襲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思想,透過體表刺激調節臟腑功能,體現「從外知內,以皮治裏」的傳統診療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