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刮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刮痧:中醫傳統療法之探析

刮痧之定義與源流

刮痧乃中醫外治法之一種,古稱"括沙",屬推拿手法範疇。此法以邊緣圓潤之器具,如瓷器、牛角或特製刮板,蘸取植物油或溫水為介質,於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覆刮拭,使皮下呈現紫紅色痧象為度。其名"痧"者,源於病症表現與治療後皮膚變化,意指體內病邪外透之象。

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有載:"蓋以五臟之系,鹹附於背,故向下刮之,則邪氣亦隨而降。凡毒氣上行則逆,下行則順。改逆為順,所以得愈。"此論闡明刮痧治病之理,乃透過經絡傳導,引邪外出,使氣血調和。

刮痧之操作要領

刮痧操作首重部位選擇與手法運用。傳統以頸項、肩胛、背部及肋間為主要施術區域,蓋因背為陽經所過,五臟俞穴所在,最能通調臟腑氣機。具體操作時須循"自上而下,由內而外"之原則,順經絡走向施術,每處刮拭20-30次為度,至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即止。

刮痧手法分補瀉二法:輕刮慢刮為補,重刮快刮為瀉。臨證當視患者體質與病情而定,虛證宜補,實證宜瀉。刮拭角度以45度為宜,力度須均勻適中,使患者有痠脹感而無劇痛為佳。

刮痧之作用機理

從中醫理論觀之,刮痧作用機理主要有三:

一為宣通腠理:透過刮拭使毛孔開泄,促進邪氣外達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"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",刮痧正是此理之應用。

二為調和氣血:刮拭刺激經絡穴位,激發經氣運行,改善氣血瘀滯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言:"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",刮痧即透過經絡調節臟腑功能。

三為排毒祛邪:使體內代謝廢物及病理產物隨痧外透,達到"給邪出路"之效。此即《景嶽全書》所言"邪氣亦隨而降"之理。

現代研究顯示,刮痧可促進局部微循環,增加血流灌注,加速代謝產物清除,並刺激神經-內分泌-免疫網絡,產生整體調節作用。

刮痧之適應症候

刮痧療法適用範圍廣泛,尤擅治外感及氣機失調諸症:

  • 外感病症:感冒初起之惡寒發熱、頭痛身楚,刮痧可發汗解表。中暑所致頭昏胸悶、噁心嘔吐,刮之能清暑泄熱。
  • 消化系統病症:如食積腹脹、腹痛泄瀉,刮拭背部及腹部相關經穴,可調理脾胃氣機。
  • 運動系統病症:頸肩腰背痠痛,刮痧能舒筋活絡,緩解肌肉緊張。
  • 暈動病症:暈車、暈船、暈機等,刮痧可平肝和胃,止嘔定眩。
  • 其他病症:水土不服、痧脹等,刮之能調和氣血,適應環境變化。

刮痧之理論依據

刮痧療法深植於中醫理論體系之中,其理論依據主要有四:

一為經絡學說:刮痧部位多選經絡循行路線及俞募穴,透過刺激經絡調節臟腑。背俞穴與臟腑直接相關,故《景嶽全書》強調"毒深病急者,非治背不可"。

二為皮部理論:《素問·皮部論》云:"欲知皮部,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。"皮膚分屬十二經脈,刮拭皮部可內傳經臟。

三為全息理論:局部區域可反映整體狀態,如背部刮痧區對應全身臟腑,此與現代生物全息論不謀而合。

四為氣血理論:刮痧能調暢氣機,活血化瘀,符合"氣行則血行,血行則病癒"之治療原則。

刮痧之演變與流派

刮痧療法歷經數千年發展,形成多種流派與技法:

  • 傳統刮痧:以瓷器、銅錢為工具,重痧象觀察,依痧色判斷病情。痧色紫黑多為熱毒深重,鮮紅則為外感風熱。
  • 經絡刮痧:結合經絡辨證,循經刮拭,強調補瀉手法與穴位刺激。
  • 全息刮痧:應用全息理論,在耳、手、足等微觀系統施術,達到全身調節。
  • 藥材刮痧:刮痧時配合中藥油劑,如薄荷油、紅花油等,增強療效。

歷代醫家對刮痧各有發揮,然其核心理念不離"通經活絡,調和氣血"八字真言。此療法簡便效驗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重要外治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