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刮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刮痧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,又稱為括沙。用邊緣光滑的瓷器或硬幣,沾取植物油或溫水刮頸項、肩胛、背部或肋間等處,自上而下,由內向外反覆數次,到皮膚出現紫紅色為止。

刮痧的作用是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。常用於感冒、中暑、噁心、嘔吐、頭昏頭脹、胸悶、腹痛、腹瀉、食積、暈車、暈船、暈機、水土不服等症。

刮痧的原理是通過刮拭皮膚,使皮膚局部毛細血管擴張,血液流量增加,血液中的毒素和廢物被排出體外,從而起到治療作用。

刮痧具有以下幾個特點:

  1. 操作簡單,不需特殊設備。
  2. 安全無痛,無副作用。
  3. 見效快,一般刮痧後1-2天即可見效。
  4. 適應症廣泛,可治療多種疾病。

刮痧是一種簡單、安全、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,值得推廣應用。

刮痧的注意事項:

  1. 刮痧前要先洗淨皮膚,並塗抹一些植物油或溫水,以免皮膚受到損傷。
  2. 刮痧力度要適中,不可過重,以免損傷皮膚。
  3. 刮痧時間不宜過長,一般每次刮痧5-10分鐘即可。
  4. 刮痧後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5. 刮痧後不要立即洗澡,以免皮膚受損。
  6. 有出血性疾病、皮膚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孕婦等人群不宜刮痧。

刮痧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,具有簡單、安全、有效、適應症廣泛等特點,值得推廣應用。但在刮痧前後要注意以下事項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