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刮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刮法

一、針刺手法
刮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主要用於促進經氣運行、加強針感,幫助「得氣」。操作時,醫者以拇指或食指指甲,沿針柄由下而上(或由上而下)反覆刮動,使針體產生輕微震顫,從而激發經絡氣血。《醫學入門》記載:「將大指爪從針尾刮至針腰,此刮法也。」此法可分為:

  1. 單向刮法:指甲僅向同一方向刮動針柄,力道均勻,多用於補虛。
  2. 往返刮法:指甲來回刮動針柄,刺激較強,適用於瀉實。

此手法能調和營衛,疏通經絡,尤其適用於氣滯血瘀或針感遲鈍者,可配合提插、捻轉等手法增強療效。

二、推拿手法
刮法亦屬中醫推拿技法,以指腹或工具沿體表快速推動,達到活血化瘀、散結止痛之效。《保赤推拿法》提及:「刮者,醫指挨兒皮膚,略加力而下也。」操作時需緊貼皮膚,力道沉穩而均勻,可分為以下形式:

  1. 指刮法:以拇指橈側或食、中二指指面施術,適用於面積較小或需精準刺激的部位,如頭皮、關節周圍。
  2. 工具刮法:以光滑器具(如瓷匙、牛角板、玉石等)代替手指,操作時沿經絡或肌肉走向單向刮動,常用於背部、四肢等肌肉豐厚處。工具材質不同,效果亦有差異:
    • 竹板刮:質地輕柔,適合小兒或體弱者。
    • 牛角刮:性涼,能清熱解毒,多用於熱證。
    • 玉石刮:具鎮靜之效,適用於失眠或高血壓患者。
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刮法作用機理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:

  • 疏通經絡:通過外力刺激體表,推動氣血運行,化解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
  • 調節陰陽:輕刮為補,重刮為瀉,可隨證調節虛實。
  • 引邪外出:如刮痧療法,通過局部充血出痧,驅散風寒濕邪。

臨床應用上,刮法常見於治療外感風寒、肌肉酸痛、痺證等,亦可用於小兒疳積、消化不良等內科雜症。其操作講究「力透皮而不傷肉」,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力度與頻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