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刮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刮腸
病名
- 直腸瀉
刮腸又稱「直腸瀉」,指泄瀉頻繁,食物穿腸而過,未經消化即排出體外之證。《雜病廣要·泄瀉》記載:「日夜頻並,飯食直過者,名曰刮腸。」此證與《靈樞》所述「洞洩」、《倉公傳》所載「迴風」相似,均屬腸道功能失調,水穀不化之疾。病因多與脾虛濕盛、中氣下陷或寒熱錯雜有關,治療需辨明虛實寒熱,再行調理。 - 腸間排出粘稠穢物
《證治要訣》提到:「內虛熱入,挾熱自利,臍下必熱,大便赤黃色,及下腸間津汁垢膩,名曰刮腸。」此證因熱邪內蘊,腸道受灼,導致糞便夾雜黏液或膿膩穢物,狀似從腸中刮出。治法宜清熱堅腸,可選用白頭翁湯(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)、黃芩湯(清熱燥濕、和中止瀉)或芍藥湯(調和氣血、清熱化濕)等方,隨證加減。 - 壞證下膿血
若久病不癒,臟腑虛損,脾氣衰敗,可能出現下痢膿血,或排泄物色如死豬肝,或五色雜下,頻泄無禁,俗稱刮腸。《證治要訣》指出:「此乃臟腑俱虛,脾氣欲絕,故腸胃下脫。」此屬危重證候,不可誤用治痢常法,當以健脾溫中、澀腸固脫為主,可選六柱飲(人參、附子、茯苓、木香、肉豆蔻、訶子)益氣溫陽、固澀止瀉。
相關中醫理論
刮腸一證,涉及泄瀉與痢疾範疇,病因可歸納為:
- 濕熱內蘊:熱邪下迫大腸,灼傷腸絡,致便下黏膩或膿血。
- 脾腎陽虛:久病傷正,脾失健運,腎失固攝,腸滑不禁。
- 寒熱錯雜:虛實夾雜,腸道氣機紊亂,傳導失常。
治療時需辨明標本虛實,實證宜清熱化濕,虛證當溫補固澀,若虛中夾實,則需攻補兼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