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室十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室十要:中醫養病環境之要訣
病室十要之源流與理論基礎
「病室十要」源自明代龔廷賢所著《壽世保元》,為中醫環境養生學之重要內容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念。中醫理論認為,人體與環境息息相關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人與天地相參也,與日月相應也」,病室環境優劣直接影響患者氣血運行與疾病轉歸。此十要乃結合五行生剋、臟腑氣化理論,針對病室環境提出系統性規範。
十要內容詳解
一、室內清潔
中醫視穢濁之氣為致病因素,《溫疫論》指出:「疫氣乃天地之戾氣,從口鼻而入」。保持病室潔淨可避免穢氣積聚,防止外邪侵襲。清代醫家吳鞠通強調:「病室宜時時灑掃,勿令塵穢堆積」,尤其重視地面、牆角等易積穢處之清潔。
二、常用藥熏
藥熏之法源遠流長,《肘後備急方》已有艾葉熏室以避疫氣之記載。常用熏藥包括:
- 蒼朮:性溫味苦,能燥濕健脾,辟穢化濁
- 艾葉:溫經散寒,殺蟲除濕
- 白芷:芳香化濁,祛風止痛 藥熏可調節室內微生物環境,符合中醫「未病先防」思想。
三、寒暖適宜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」。病室溫度應隨四時調整:
- 春季宜微暖(18-22℃)
- 夏季當通風涼爽(24-26℃)
- 秋季需防燥(20-22℃)
- 冬季要保暖(16-20℃) 此與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之養生原則相呼應。
四、不聞邪味
《難經》四十九難曰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。異常氣味可擾亂氣機,尤其:
- 腐敗之味傷脾
- 腥臭之味傷肺
- 焦苦之味傷心 病室應遠離廚房、廁所等異味源,保持空氣清新。
五、不透寒風
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:「風為百病之長」。病室防風要點:
- 避免穿堂風(對流風)
- 窗戶宜設紗簾調節
- 臥位勿正對門窗 特別注意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以防風邪引動內傷。
六、衣服常換
《老老恆言》指出:「衣垢宜頻換」。中醫認為:
- 汗衣久著易致濕邪內侵
- 污衣蓄積穢氣傷肺衛
- 貼身衣物宜選柔軟棉質 換衣頻率應視病情而定,發熱患者尤需注意。
七、被褥常洗
《千金要方》載:「臥具宜潔,以助正氣」。被褥清潔關乎:
- 避免蟎蟲滋生傷肺
- 防止濕氣積聚困脾
- 保持陽氣流通無阻 晾曬被褥最佳時辰為巳時(上午9-11時),借天陽之氣除濕滅菌。
八、溺器常刷
《外臺秘要》重視便器清潔:「溺器不潔,穢氣上蒸」。要點包括:
- 每次使用後即清洗
- 定期用沸水燙洗
- 可加少量明礬除味 此防穢氣上逆傷及三焦,符合「上工治未病」理念。
九、無菸酒氣
《本草綱目》明言:「煙火氣損人神氣」。菸酒之害在於:
- 煙氣燥熱傷肺陰
- 酒氣濕熱傷脾胃
- 穢濁之氣蒙蔽清竅 病室應嚴格禁菸酒,保持氣機清肅。
十、切戒怪聲
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神靜則心寧」。噪音之害包括:
- 突然巨響驚嚇傷腎
- 持續噪音擾亂心神
- 刺耳聲音引動肝陽 病室環境宜保持安靜,利於患者調神養病。
病室十要與臟腑關係
此十要暗合五臟養護之道:
- 清潔、藥熏、無邪味→護肺
- 寒暖適宜、不透風→固衛
- 衣物被褥清潔→健脾
- 戒怪聲→安神
- 溺器清潔→利三焦 整體形成系統性環境調控體系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施護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