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瓜瓤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瓜瓤瘟
名詞定義
瓜瓤瘟為中醫瘟疫病之一種特殊證型,其特徵性表現為胸廓高聳、脅肋脹起,並伴有嘔吐如瓜瓤汁液狀血性物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瘟疫源流》明確記載:「瓜瓤瘟,胸高脅起,嘔血如汁是也。」此病名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嘔吐物之特徵,猶如瓜瓤汁液,故得此名。
病因病機
- 疫毒熾盛:感受天地不正之癘氣,疫毒之邪極其猛烈,直中臟腑
- 熱毒壅肺:邪熱上壅於肺,肺氣脹滿,故見胸高脅起
- 熱迫血妄行:疫毒化火,灼傷肺絡,血熱妄行,上逆而為嘔血
- 氣血兩燔:病勢兇險,多見氣分與血分同病之危重證候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胸廓明顯高聳,脅肋脹滿突起
- 特徵性嘔吐:嘔出物呈血性,色質如瓜瓤汁液
- 伴隨症狀:高熱煩渴、面赤氣粗、煩躁不安、舌質絳紅、苔黃燥或焦黑
- 脈象:多見洪大滑數或弦急之脈
歷史沿革
瓜瓤瘟之記載首見於明清時期溫病學著作,反映了當時醫家對特殊瘟疫證型的觀察與總結。清代著名醫家沈金鰲在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中明確將其列為瘟疫之一種,並指出其危重性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
生犀散
- 組成: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等
- 功效: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
- 適用:熱入血分,迫血妄行之證
-
加味涼膈散
- 組成: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竹葉等
- 功效:瀉火通便、清上泄下
- 適用:氣分熱盛兼見腑實之證
-
清瘟敗毒飲
- 組成: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等
- 功效:清熱解毒、涼血瀉火
- 適用:氣血兩燔之重證
治療原則
- 急則治標: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為首要
- 標本兼治:在清熱同時需顧護陰液,防止熱毒傷陰
- 通腑泄熱:對有腑實證者,當及時通下以泄熱
預後轉歸
瓜瓤瘟屬瘟疫中之危重證型,若治療不及時或誤治,易出現:
- 熱毒內陷心包,出現神昏譫語
- 陰竭陽脫,見四肢厥冷、汗出如油
- 氣血兩燔,耗血動血,導致多臟器出血
鑑別診斷
- 與普通嘔血鑑別:瓜瓤瘟有明顯瘟疫接觸史,起病急驟,伴高熱等全身症狀
- 與肺癰鑑別:肺癰咳吐膿血腥臭,而瓜瓤瘟嘔血如瓜瓤汁,且胸高脅起更為明顯
- 與熱入血分證鑑別:瓜瓤瘟具有明顯傳染性,屬疫病範疇
現代認識
從現代醫學角度,瓜瓤瘟可能對應於某些急性傳染病伴發的:
- 急性肺水腫
-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(ARDS)
- 上消化道出血
-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等危重狀態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