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瓜瓤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瓜瓤漏
瓜瓤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漏症」之一,其特徵為瘡面形似西瓜瓤,膿水滲流不止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書中描述:「瓜瓤漏形如出水西瓜瓤之類」,意指瘡竇內外翻,組織糜爛呈絮狀,色澤暗紅或紫赤,狀若剖開之西瓜瓤,並伴隨穢濁膿液或血水滲出,病程纏綿難癒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瓜瓤漏多因正氣虛損,外感濕熱毒邪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滯血瘀,腐肉成漏」:
-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下注,鬱久化毒,腐蝕血肉,形成瘡漏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耗傷氣血,瘡口失養,膿水淋漓,難以收斂。
- 陰虛火熾:虛火內灼,瘡面乾枯翻捲,膿血夾雜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瘡口凹陷或外翻,邊緣不齊,內裡組織呈絮狀糜爛,色如西瓜瓤,觸之易出血。
- 分泌物:膿水清稀或稠厚,時夾血絲,氣味腥臭。
-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倦怠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(濕熱證);或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,舌淡脈細弱(氣血虛證)。
治療原則
-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利濕:適用於濕熱證,方選萆薢滲濕湯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益氣托毒生肌:針對氣血虛者,可用托裡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。
- 滋陰降火:陰虛火旺者,宜知柏地黃丸配合活血化瘀之品。
-
外治法
- 祛腐生肌:初期以九一丹或五五丹提膿祛腐;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面癒合。
- 藥線引流:以桑皮紙捻蘸藥粉(如白降丹)插入漏管,化腐拔毒。
古籍考據
除《外科大成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類似症狀,歸於「漏瘡」範疇,強調「漏久必虛」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清代《瘍科心得集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若遷延失治,可深蝕筋骨,致成頑疾。
瓜瓤漏作為特殊形態之漏症,反映了中醫對瘡瘍「形色辨證」的細膩觀察,其治療需結合局部與整體,調理臟腑氣血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