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瓜蒂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瓜蒂漏
病名:瓜蒂漏,又稱「瓜藤漏」,屬肛門瘻管之一種,因瘻管形似瓜蒂蔓延而得名。見載於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編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肛門痔瘡(如內痔、外痔)併發化膿性感染後,失治或治療不當,毒邪鬱久不散,腐肉成膿,穿透肌膚而形成漏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,或正氣不足,餘毒未清,致瘡口難斂,膿水淋漓,日久纏綿。
臨床表現:
- 漏管特徵:肛周初起單一漏孔,後可蔓延成多孔,甚則延伸至大腿根部,狀如瓜藤纏繞。漏孔數量可達三、五孔不等,相互貫通。
- 局部症狀:漏孔處時流膿水,質稠或稀,色黃白;患處搔癢疼痛,時輕時重,尤以濕熱天氣或勞累後加劇。
- 病程特點:病情纏綿難癒,反覆發作,若正氣虛弱,則膿水清稀,瘡口難合。
治療方法:
-
外治法:
- 掛線療法:針對始發漏孔,以藥線或絲線結紮,緩慢切開瘻管,使氣血漸通,瘡口自斂。此法可避免直接刀針之傷,減少出血及肛門失禁之虞。
- 熏洗坐浴:選用清熱解毒、活血排膿之方,如《外科正宗》「五倍子湯」加減(五倍子、朴硝、桑寄生、荊芥等),煎湯熏洗,以祛腐生新。
- 外用散劑:如「加味天然散」(含乳香、沒藥、血竭等),敷於漏孔,化腐生肌。
-
內治法:
- 濕熱蘊結證:治宜清熱利濕、解毒排膿,方用「萆薢滲濕湯」合「五味消毒飲」加減。
- 氣血兩虛證:膿水稀薄、瘡口不斂者,宜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,方選「托裏消毒散」或「十全大補湯」。
- 槐角丸:適用於兼有痔瘡出血者,可涼血止血、清腸疏風。
相關病證辨析:
瓜蒂漏與「漏痔」相似,均屬肛門瘻管範疇,但瓜蒂漏特指漏孔蔓延如瓜蒂狀者,病情更為複雜。另需與「陰疽」「肛癰」等鑑別,後者多為急性化膿性疾病,未成漏管。
古籍參考:
除《外科十三方考》外,《瘍醫大全》《外科正宗》等亦載有類似治法,強調「祛腐生新」為瘻管治療核心,並注重內外合治,調理氣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