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痼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痼冷

病證名,屬中醫寒證範疇,指寒邪久伏體內,固滯於腸胃,導致陽氣鬱結不暢之病證。此證首載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十六,後世醫家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,歸為「中寒」之一類。

病因病機

痼冷多因真陽不足,脾胃虛弱,復感寒邪或過食生冷所致。其核心病機為陽虛陰盛,寒邪內滯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臟腑功能失調。具體表現如下:

  1. 真氣虧虛: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陽氣,使臟腑失於溫煦。
  2. 脾胃虛寒:胃氣不實,運化無力,復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冰雪之物,進一步損傷中焦陽氣。
  3. 寒凝氣滯:陰寒內停,陽氣受阻,形成寒邪久伏之勢,甚則影響三焦氣化。

臨床表現

痼冷之證以虛寒症狀為主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腸胃虛寒:大便溏泄或洞洩,完穀不化,腹中冷痛,喜溫喜按。
  • 水液代謝失常:小便清長頻數,鼻流清涕,嘔吐清冷涎沫。
  • 陽氣不展:畏寒肢冷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周身倦怠,甚則灑灑淅淅(形容寒戰貌)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溫陽散寒、健脾固本為原則,重在振奮陽氣、驅逐內寒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真武湯:溫腎助陽,化氣行水,適用於腎陽不足、水濕內停者。
  2. 附子理中湯:溫中散寒,補益脾胃,主治中焦虛寒、腹痛泄瀉。
  3. 金液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峻補元陽,驅散沉寒,多用於真陽衰微之重症。
  4. 回陽返本湯:回陽救逆,適用於陰寒內盛、陽氣欲脫之候。
  5. 四神丸加減:溫補脾腎,澀腸止瀉,針對五更泄瀉、腸滑不固者。

辨證要點

痼冷須與其他寒證鑑別,如外感風寒寒濕困脾等。其特點在於:

  • 病程纏綿:寒邪久伏,非一時外感所致。
  • 臟腑虛損:多伴隨脾腎陽虛,而非單純表寒或實寒。
  • 症狀深層:除常見寒象外,更見陽氣鬱遏、氣化不利之徵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透過溫補與散寒並行,以恢復機體陰陽平衡。歷代醫家對痼冷的論述,亦體現了中醫對慢性虛寒病證的辨治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