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痼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痼疾
痼疾,又稱「痼病」或「瘤病」,是中醫學中對頑固難癒、病程纏綿之疾病的統稱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難經·十八難》,指病邪深伏、久治不癒的病症,其特點為病情遷延、反覆發作,且對常規治療反應遲緩。
病因病機
痼疾的形成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正氣虧虛: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導致臟腑功能衰退,正氣無力驅邪,病邪久留而成痼疾。
- 邪氣深伏: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未及時化解,病邪深入經絡、臟腑,與氣血膠結,形成頑固病灶。
- 痰瘀互結:長期氣滯、血瘀、痰凝相互搏結,阻滯氣機,使病情纏綿難解,如癥瘕積聚、風濕痺證等。
- 誤治失治:初期治療不當,或病後調攝失宜,導致邪氣內陷,病情轉為慢性。
臨床特點
痼疾的表現因病因、病位而異,但共通特徵包括:
- 病程長久:短則數年,長則終身,如哮喘、癲癇、頑固性濕疹等。
- 症狀纏綿:時輕時重,遇誘因(如氣候變化、情緒波動)易復發。
- 治療棘手:常規方藥效果有限,需長期調理或特殊治法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痼疾強調「緩圖其本」,常用策略如下:
- 扶正祛邪:以補益氣血、調理臟腑為基礎,輔以化瘀、化痰、通絡等法,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「大黃䗪蟲丸」治乾血勞,即屬此類。
- 標本緩急:若痼疾患者突發新感(如外感風寒),宜先治新病,待急症緩解後再調治宿疾,此即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。
- 特殊療法:針對痰瘀互結或沉痾頑疾,可能採用蟲類藥(如全蠍、蜈蚣)搜剔絡邪,或灸法、刺絡放血等外治法。
與其他名詞區別
- 痼病:泛指慢性頑固性疾病,涵蓋範圍較廣。
- 瘤病:多指有形之積聚(如腫瘤),與無形之痼疾(如虛勞)有所區分。
痼疾的調治需結合患者體質、病程長短及病邪性質,靈活運用補瀉兼施、攻補並行等法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