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痼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痼發

痼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五發之一,首載於宋代《衛濟寶書》。此病多因外感四時不正之厲氣,邪毒蘊結於關節,致局部化膿化膿而成。其好發於手足、腰腿、臀下等關節屈伸活動處,因經絡氣血壅滯,易成紅腫熱痛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痼發之成,主因風濕熱邪外襲,或兼氣血凝滯。風性善行,濕性黏滯,二者相搏,流注關節;復感熱毒,則鬱而化火,燔灼營血,致局部焮腫劇痛。若正氣不足,邪毒深竄,更易潰膿成瘡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關節周圍漫腫,皮色泛紅,觸之灼熱,屈伸不利,伴憎寒發熱、四肢沈重、煩渴引飲等全身症狀。若遷延不消,則膿成波動,潰後流黃稠膿液,甚則腐筋蝕骨。其證候與西醫「急性風濕性關節炎」、「化膿性關節炎」相似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初起未潰:以祛風燥濕、活血通絡為主,佐以清熱解毒。可選《外科正宗》萬靈丹加減,方中羌活、獨活祛風勝濕,當歸、赤芍活血和營,佐黃芩、連翹清熱透邪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。
  2. 膿成已潰:按癰疽論治,托裡排膿,方用透膿散加減,並外敷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若氣血兩虛,潰後久不收口,可投十全大補湯益氣養血。

外治與針灸

外治以箍毒消腫為要,初起可用金黃散調敷;膿成則切開引流。針灸可取病變關節鄰近穴位,如犢鼻、陽陵泉等,配合遠端取穴如曲池、合谷,以疏泄經絡鬱熱。

痼發之辨治,需分初、中、後三期,權衡邪正盛衰,兼顧局部與整體,方能標本同治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對此病論述尤詳,強調「早治易消,遲則難潰」,臨證不可輕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