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痼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痼病

痼病,又稱痼疾,指病程纏綿、久治不癒之病證,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。此類疾病多因正氣虧虛、邪氣深伏,或病機錯雜,導致病情頑固,難以速癒。中醫認為,痼病之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運行障礙,以及外邪久留等因素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正氣不足:患者先天稟賦薄弱,或後天失養,致氣血陰陽虧虛,正不勝邪,病邪乘虛內陷,久留不去。
  2. 邪氣深伏:外感六淫或內生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,纏結於經絡臟腑,形成沉痾。如風寒濕邪客於筋骨,可成痺證;痰瘀互結,則易生癥瘕積聚。
  3. 情志內傷:長期憂思鬱怒,氣機鬱滯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,使病情遷延難癒。

臨床特點

痼病多表現為病程長、反覆發作、症狀纏綿,且常伴隨臟腑功能衰退或經絡氣血瘀滯之象。例如:

  • 虛勞:五臟氣血陰陽俱損,形體羸瘦,倦怠乏力。
  • 頑痺:關節腫痛變形,活動受限,寒濕或痰瘀阻絡。
  • 癲癇:痰濁蒙蔽清竅,時發時止,難以根除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強調「緩則治其本」,針對痼病多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為大法:

  • 補益正氣:如調補脾腎、益氣養血,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。
  • 攻逐伏邪:依病性選用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結、祛風除濕等法,逐步化解膠結之邪。
  • 調暢氣機:疏肝解鬱、宣通經絡,改善氣血運行。

此外,痼病治療需注重劑法配合,如湯劑與丸散膏丹並用,或以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輔助,長期調治方能見效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治未病」思想,預防痼病之形成,尤重養生調攝。

痼病之辨治,體現中醫對慢性病、複雜病機的整體觀與辨證思維,需結合患者體質、病勢深淺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