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勝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勝臟

「病勝臟」為中醫經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意指外邪之勢過盛,壓制臟腑正氣,致使臟腑功能嚴重受損,甚而危及生命。此說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「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……病勝臟也,故曰死。」其核心在闡明疾病發展過程中,邪正消長的關鍵轉折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邪正關係
    中醫認為疾病乃「正邪相爭」之結果。「正氣」泛指人體抗病能力,包含臟腑機能、氣血陰陽;「邪氣」則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等致病因素。當邪氣熾盛,超越正氣調節範圍,即形成「病勝臟」之危候。
  2. 精氣衰敗與真臟脈現
    《內經》指出,邪盛則精氣衰微,臟腑無法輸布胃氣至手太陰肺經(脈診部位),導致「真臟脈」獨見。真臟脈為臟氣外露、無胃氣和緩之象,如肝脈弦急如刀刃、心脈堅搏如彈石,此乃臟腑功能即將竭絕之徵兆。

病機與臨床表現

「病勝臟」反映疾病深入臟腑的嚴重階段,其病機可歸納為:

  • 邪氣直中臟腑:外邪突破表衛,內傳於臟,如溫病「逆傳心包」或傷寒「少陰寒化」。
  • 臟腑自衰:久病耗傷,正氣漸潰,如腎陽衰微、心氣欲脫等。
  • 氣血逆亂:痰瘀互結、毒邪壅滯,致使臟腑氣機閉塞,如「陽明腑實」燥屎內結、熱毒攻心。

臨床可見高熱神昏、脈象散亂無根、汗出如油、四肢厥逆等危象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多器官衰竭。

與相關理論的聯繫

  1. 與「真臟脈」的關聯
    「病勝臟」常透過真臟脈顯現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詳述五臟真臟脈形,強調「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」,說明臟氣暴露無遺,生機已絕。
  2. 與「標本緩急」的辨治
    此狀態屬「標急」之證,當以「祛邪安正」為法,如《傷寒論》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,或參附湯回陽固脫,然需謹慎辨識病機,避免誤治。

學術價值

「病勝臟」理論揭示疾病預後的關鍵判據,突顯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——強調在邪未勝正之際及早干預,如《金匱要略》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,以截斷病勢內傳。後世醫家更延伸至溫病「透熱轉氣」等治法,皆蘊含防範「病勝臟」之深意。

此概念不僅為危重症候的診斷提供依據,亦深化中醫對「疾病—臟腑—預後」動態關係的認識,成為辨證論治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