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顧元交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顧元交

顧元交,字焉文,清代著名醫家,江蘇毘陵(今武進)人。其生平事蹟雖流傳不廣,然於中醫本草學領域貢獻卓著,尤以所輯《本草匯箋》十卷(1660年刊行)聞名後世。該書博採眾家之長,收錄常用藥物近四百種,系統整理歷代本草文獻精華,並結合臨床實用,為清代本草學重要著作之一。

學術特色與《本草匯箋》

  1. 彙編諸家之說
    顧氏深諳歷代本草典籍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《本草綱目》等,於《本草匯箋》中兼收並蓄,擷取李時珍、陶弘景等名家論述,並附己見,辨析藥性異同。書中藥物分類沿襲傳統,按性味、歸經、功效編排,便於醫者查閱。
  2. 注重臨床實用性
    書中所載藥物以常用者為主,詳述其產地、採製、炮製方法及配伍宜忌。例如,對黃芪之論述,除載其補氣昇陽之效,更強調「蜜炙則補中,生用則固表」,反映其對藥材加工與療效關係的深入理解。
  3. 結合地域用藥經驗
    顧氏身處江南,故書中多收錄江浙一帶道地藥材,如浙貝母、杭菊花等,並記錄地方習用配伍,展現地域醫學特色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顧元交之學術思想根植於中醫傳統理論,重視「四氣五味」「升降浮沉」等藥性理論,並強調「辨證施藥」。如論及茯苓時,指出其「甘淡滲利」,適用於水濕停滯之證,但「陰虛津虧者慎用」,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治療原則。

歷史評價

《本草匯箋》雖未如《本草綱目》般廣為人知,然其簡明扼要、切合臨床,深受清代醫家推崇,為研習本草與臨床處方之重要參考。顧氏之成就,亦反映清代醫家對前人經驗的繼承與實證精神的結合。

顧元交之著作與學術觀點,至今仍為中醫藥研究者所重視,其整理之功,對本草學的傳承與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