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顧錫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顧錫,字養吾,清代著名眼科醫家,浙江桐鄉人。其醫學思想與臨床實踐以中醫整體觀念為核心,尤其專精於眼疾診治,強調「肝腎為本」的治療原則,反對當時盛行的外科手法,開創內治法治療眼疾之先河。

學術思想與臨床特色
顧錫承襲《內經》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」之理論,進一步提出「眼病必究肝腎」的辨證綱領。認為目疾雖表現於局部,實與肝腎陰陽失衡密切相關:

  1. 肝血濡目:肝開竅於目,肝血虧虛則目澀昏花,其治當以當歸、白芍養肝血,佐以柴胡疏肝鬱。
  2. 腎精上承:「瞳神屬腎」,腎精不足則視物昏矇,常用熟地、枸杞子填補腎精,佐以菊花引藥上行。
    其著作《銀海指南》詳述此理,強調「治標不治本,如木無根」,臨床處方多效法張景嶽溫補學派,善用左歸丸、右歸丸等方加減化裁。

反對外科療法之緣由
顧錫所處時代,眼科多流行針刺、鉤割等外治法,其於《眼科大成》中明確批判此類療法「徒傷氣血,甚則耗損真元」。主張以藥物調理臟腑功能為主,如治胬肉攀睛,不用刀割而投以瀉肝涼血之劑;遇目赤腫痛,避炮烙之法,改用龍膽瀉肝湯清泄肝火。此種「內治代外療」的觀點,反映其對「陰平陽秘」理論的深刻掌握。

著作與學術傳承

  • 《銀海指南》(1807年):系統論述眼與經絡臟腑關係,首創「五輪辨證結合八綱」的診斷模式,將白睛(氣輪)病歸肺、黑睛(風輪)病責之肝,並附82則醫案佐證。
  • 《眼科大成》(1867年):集結其晚年臨床心得,增補「目疾脈診訣」,提出「弦脈多肝火,細脈主血虛」等脈象辨證要點。
    門人殳芬、張畹得其真傳,延續「重肝腎、戒攻伐」的學術風格,形成清代眼科重要流派。

顧錫之學說,不僅糾正當時眼科過度依賴外治的偏弊,更深化中醫「從內治外」的整體觀,對後世眼科學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