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顧紹濂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顧紹濂

顧紹濂,字蘊山,清代醫家,江蘇吳縣人。其生平事蹟流傳較少,然據史料記載,曾撰有《病機輯要》與《疫痧草》二書,惜未見廣泛刊行,後世流傳不廣,內容亦鮮為人知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

  1. 《病機輯要》
    此書題名「病機」,當與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「病機十九條」之理論相關。病機學說為中醫辨證核心,探討疾病發生、發展與變化的內在機制。顧氏可能彙整歷代醫家對病機的闡釋,結合臨床經驗,系統性歸納各類病症之病機要點,以供後學參考。
  2. 《疫痧草》
    「疫痧」一詞,指具有傳染性的痧症(如猩紅熱、麻疹等熱性疫病)。清代溫病學派興起,對疫病認識漸深,此書或專論疫痧之病因、病機及治法,反映顧氏對溫病、疫癘的臨床見解。清代同類著作如《痧脹玉衡》,多強調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之法,推測顧氏之論述亦不離此範疇。

歷史與學術定位

顧紹濂身處清代中葉,正值溫病學說蓬勃發展之際,吳縣(今蘇州)一帶名醫輩出,如葉桂(葉天士)、薛雪等皆活躍於此。其著作雖佚,然從書名推斷,顧氏可能融合傳統內科病機理論與溫病治法,尤其關注疫病防治,具時代特色。

中醫理論連結

  • 病機與辨證:中醫強調「審察病機,無失氣宜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,顧氏輯錄病機,當重視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之辨,與臟腑氣血失調之關聯。
  • 疫痧與溫病:清代溫病學派將痧、疫歸屬「溫毒」範疇,治療注重透疹解毒、清營涼血,如犀角地黃湯、清瘟敗毒飲等方劑之應用,顧氏或對此類方藥有所發揮。

顧紹濂之著述雖未得存世,然其名見載於地方醫史,足證其於當世醫林有一席之地。其學術取向,亦反映清代江南醫家對熱性疫病的關注與臨床經驗之積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