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顧儒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顧儒(1533-1618年),字成憲,號雲竹山人,明代江蘇江陰人。早年棄舉業而專攻醫道,師承浙東異人與梁溪高士,潛心鑽研醫理,勤學不輟,終成一代醫家。其臨證施治,辨證精準,用藥靈活,屢起沉疴,聲名遠播。
顧儒所著《簡明醫要》(亦稱《簡明醫方》)五卷,刊行於1606年,乃其畢生臨床經驗之結晶。該書以「簡明」為旨,刪繁就簡,彙集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驗方,並闡釋病因病機與治法要訣。書中尤重「辨證求本」,強調四診合參,體現明代中醫「由博返約」之學術風尚。其方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,善用藥性升降浮沉之理,如以輕清之品宣肺解表,或取重鎮之劑潛陽熄風,展現其深諳《內經》《傷寒》之根基。
顧儒之學術思想,深受金元四大家影響,尤以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為宗,臨證注重滋陰降火,善用知母、黃柏等藥,然不拘門戶,兼採東垣補土、子和攻邪之長。其治婦科病,主張調和肝脾,疏鬱通絡;治小兒疾,則重脾胃升降,藥量輕靈。此類診治理法,於《簡明醫要》中皆有詳述,對後世江南醫家影響頗深。
顧儒生平雖未入太醫院,然其醫術與著述,實為明代民間醫學之重要代表,反映了當時醫家融合理論與實踐之特色,亦為研究中醫方劑學與臨床辨證發展之珍貴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