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顧可學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顧可學,字惠巖,明代江蘇無錫人,弘治十八年(1505年)進士及第。其人不僅為仕宦之才,更精研醫理,尤擅經方之學,於中醫藥學領域頗有建樹。
顧氏深諳藥性,曾以《醫方選要》進呈朝廷,該書當為其臨證經驗之萃編,惜已散佚不傳。其尤擅煉製秋石,此乃中醫傳統滋陰降火之品,取童便為原料,經多重工序煉製而成,功擅滋腎水、清虛熱,明代醫家多用於癆瘵陰虛之證。又獻紅鉛,此為婦人月經製劑,古人認為可補益氣血,然此類療法今已罕用。因醫藥之能,顧氏官至禮部尚書,足見其醫術為時所重。
所著《眼科對證經驗方》一卷,專論目疾證治。按中醫理論,目為肝之竅,五輪八廓與臟腑相應。顧氏此書當本於《內經》"肝開竅於目"之旨,結合五輪學說(肉輪屬脾、血輪屬心、氣輪屬肺、風輪屬肝、水輪屬腎),辨證施治。書中或載有內服湯藥、外用點眼等法,如可能運用羚羊角、決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,或配伍黃連、人乳等傳統眼藥製劑。明代眼科已能區分內外障眼病,此書當反映當時眼科治療水平。
顧氏醫術特色在於:其一,重視方藥精選,所進《醫方選要》必為驗方彙編;其二,擅長特殊製劑,如秋石、紅鉛等傳統煉製藥物;其三,專科研究,其眼科專著顯示明代醫家分科趨向。其學術思想體現了明代醫家融合儒醫傳統與臨證實務的特點,在方劑學與專科醫學發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