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顧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顧歡(生卒年不詳),字玄平,南北朝南齊時期吳郡(今江蘇蘇州)人,為當時著名隱士兼醫家。其生平兼具儒、道思想背景,並精通醫術,在醫學實踐中融合傳統方藥與道教養生術,反映南北朝時期醫道合流的特色。

學術背景與醫學思想

顧歡隱居不仕,潛心研習儒學與道典,尤其推崇黃老之學。其醫學理論深受道家「天人相應」觀念影響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陰陽變化相通,治病需順應四時節律。在診療上,他強調「形神兼治」,除運用草藥、針灸等傳統中醫療法外,亦結合道教符咒、導引等術,體現「醫道同源」的時代特徵。

臨床特色與治療方法

  1. 藥物與方劑
    顧歡承襲漢晉醫家經驗,善用本草藥性調和陰陽。據傳其處方注重「輕清透邪」,偏好選用江南道地藥材,如蘇葉、藿香等芳香化濕之品,針對吳越濕熱氣候導致的暑濕、瘴癘等疾有獨到見解。
  2. 導引與養生術
    受道教影響,他提倡「吐納導引」以調暢氣機,認為「氣滯則病生」,常教導患者配合呼吸調息與肢體伸展,如模仿禽鳥動作的「五禽戲」,以疏通經絡、培補正氣。
  3. 符咒與心理療法
    顧歡部分醫案記載結合祝由術(古代心理療法),透過符咒與語言暗示安定患者心神,此類手法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亦有提及,屬中醫「情志相勝」理論的延伸,用於癔症或驚悸等情志病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顧歡的醫術雖夾雜方術色彩,但反映南北朝醫家對多元療法的探索。其融合道家養生與中醫辨證的實踐,對後世「治未病」觀念及宋明溫病學派的發展有一定啟發。清代《吳醫彙講》曾評其「以道弘醫」,凸顯其醫學思想的跨領域特質。

顧歡的生平與醫案散見於南朝筆記與地方志,雖無專著傳世,但其醫道結合的診療模式,成為研究中古時期醫學與宗教互動的重要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