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顧鼎臣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顧鼎臣

顧鼎臣(1473-1540),字九和,明代崑山(今屬江蘇)人,為弘治十八年(1505年)狀元,官至太子太保、禮部尚書、武英殿大學士。雖以仕宦顯名,然其精研醫理,尤擅眼科,於中醫領域亦有貢獻。

醫學成就與著作

顧鼎臣著有《醫眼方》(亦稱《經驗方》)一卷,專論眼疾診治。該書雖已散佚,然據史料推測,其內容當融合了明代以前眼科理論與臨床經驗,可能涉及針灸、方藥等療法。明代眼科受金元醫學影響,重視臟腑辨證,顧氏或承此脈絡,結合個人心得,針對目赤腫痛、翳障、視物昏花等症提出治法。

中醫眼科理論背景

中醫認為「目為肝之竅」,眼疾多與肝膽濕熱、氣血失調相關。顧鼎臣所處時代,眼科理論已趨成熟,如《銀海精微》等專著強調五輪八廓學說,將眼部劃分為五輪(肉輪、血輪、氣輪、風輪、水輪),對應五臟病機。顧氏醫術或基於此,結合內服方藥(如瀉肝湯、明目地黃丸)與外治手法(如點眼藥、燻洗)。

歷史評價

顧鼎臣雖以政事聞名,然其兼通醫道,反映明代士人「儒醫互通」之風。其眼科專著雖佚,但從仕宦背景推測,其醫學見解可能融合官修醫書之精華,並受江南地域醫學(如吳門醫派)影響,惜未得流傳後世,僅能從方志記載窺其涯略。

綜觀之,顧鼎臣為明代少見兼具顯宦與醫家雙重身分者,其眼科專長亦為中醫史添一注腳,展現傳統醫學在士人階層的滲透與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