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故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故病」詳解

故病之定義

「故病」一詞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指人體原有之宿疾、舊患。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云:「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」,明確區分了舊疾與新病之概念。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故病乃指長期存在、反覆發作或未能徹底治癒之病症,其特點為病程纏綿,病勢相對穩定但易受外因誘發。

病因病機特點

故病之形成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正氣虧虛: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陰陽不足,致邪氣留連
  2. 伏邪未清: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之邪未盡除,潛伏體內
  3. 經絡瘀阻:氣滯血瘀,痰濕內停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
  4. 臟腑失衡:五行生剋失常,臟腑功能長期失調

《靈樞·賊風》提及:「此皆有故邪留而未發」,說明故病往往與體內潛伏之邪氣相關。

臨床表現特徵

故病之臨床徵象具有以下特點:

  • 反覆性:時發時止,遇誘因則復作
  • 遷延性:病程長久,難以速愈
  • 兼夾性:常與新感外邪或內傷雜病相兼為患
  • 特異性:症狀表現多與患者體質、既往病史密切相關

與新病之辨證關係

中醫強調「故病」與「新病」之辨證關係:

  1. 標本緩急:新病多為標,故病多為本,治當分先後
  2. 相互影響:故病易招致新感,新病可引發故病
  3. 治療差異:新病多實宜攻,故病多虛宜補

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夫病痼疾,加以卒病,當先治其卒病,後乃治其痼疾」,確立了治療原則。

治療思路

針對故病之治療,中醫主張:

  • 扶正固本:調補臟腑,益氣養血,增強正氣
  • 祛除伏邪:根據病邪性質,採用相應祛邪之法
  • 疏通經絡:活血化瘀,化痰除濕,通暢氣機
  • 調和陰陽:平衡臟腑功能,恢復機體自和能力

歷代醫家發展出諸多治療故病之方法,如張仲景之「緩中補虛」法、李東垣之「健脾升陽」法等,皆針對不同類型之故病而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