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固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固泄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固泄」為描述人體排泄功能異常的專有名詞,分指兩種相反的病理狀態。「固」即閉固不通,主要指大便秘結、小便癃閉等排泄受阻之症;「泄」則指二便失禁或瀉利無度,如遺尿、滑精、久瀉不止等。此概念源於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所載:「諸厥固泄,皆屬於下」,強調此類病症多與下焦(肝腎、膀胱、大腸)功能失調相關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「固」的成因

    • 氣機鬱滯:情志不舒或肝氣鬱結,導致大腸傳導失司,見腹脹便秘(如氣秘)。
    • 陰寒內結:寒邪凝滯下焦,陽氣不運,致小便不通(癃閉)或冷秘。
    • 熱結津傷:陽明腑實或腸燥津虧,糞便乾結難行,屬熱秘範疇。
  2. 「泄」的病理

    • 腎陽不足:命門火衰,膀胱氣化無權,則夜尿頻多或遺溺;腎失封藏則滑精、五更瀉。
    • 脾虛下陷:中氣不足,固攝無力,常見久瀉脫肛、小便餘瀝。
    •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大腸或膀胱,引發暴注下迫(急性腹瀉)或淋濁(小便混濁刺痛)。

辨證與關聯理論

  • 與「厥」的關係:原文將「厥」與「固泄」並列,因厥證(氣血逆亂)易影響下焦氣化,如陽厥可致熱結便秘,陰厥則引發寒性泄瀉。
  • 臟腑定位:下焦涵蓋肝腎、大腸、膀胱,肝主疏泄失常可致二便澀滯或失控;腎司二便,其陰陽虛損均直接引發固泄之變。

經典論述延伸
《靈樞.本輸》進一步闡釋:「三焦者……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」,說明下焦虛實差異可表現為固或泄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「二便之開閉,皆腎臟之所主」,強調腎中精氣為調控二便的關鍵。

臨床表現舉隅

  • 固證:大便數日不行、小便點滴難出(實證);產後尿閉(氣虛推動無力)。
  • 泄證:黎明腹痛瀉下(腎瀉)、老年夜尿頻多(膀胱不約)。

此類病症的調治,需依具體病機選方,如濟川煎治腎虛便秘,四神丸療五更泄瀉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