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色相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色相剋

病色相剋為中醫診斷學之重要術語,指患者病情與面部所呈現之色澤徵象不相符合,甚至相互矛盾之現象。此理論源自《內經》五行生剋學說,透過分析面部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之變化,以判斷疾病之順逆與預後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五色與五臟相應:青色屬肝,赤色屬心,黃色屬脾,白色屬肺,黑色屬腎。五臟之間存在五行生剋關係,若病色與臟腑之五行屬性相剋,則稱為「病色相剋」,多屬逆證,提示病情較重或預後不良。

色克病

指面部所現之色克制病臟所屬之色,表示邪氣盛而正氣受制,病情較為凶險。例如:

  • 肝病見白色(金克木)
  • 心病見黑色(水克火)
  • 脾病見青色(木克土)
  • 肺病見赤色(火克金)
  • 腎病見黃色(土克水)

此類情況多見於病情惡化或正氣虛衰之時,需謹慎辨治。

病克色

指病臟所屬之色克制面部所現之色,表示正氣尚能抗邪,但仍有病勢發展之虞。例如:

  • 肝病見黃色(木克土)
  • 心病見白色(火克金)
  • 脾病見黑色(土克水)
  • 肺病見青色(金克木)
  • 腎病見赤色(水克火)

此類情況雖較「色克病」為輕,但仍屬病色不合,需結合其他診斷方法綜合判斷。

臨床運用

病色相剋理論雖有其規律,然臨證時不可過於拘泥。因人之體質、病程深淺、邪正盛衰等因素皆會影響色澤表現,故須結合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辨證。例如:

  • 久病虛證患者,面色可能因氣血不足而呈現蒼白或萎黃,未必完全符合五行相剋之規律。
  • 某些特殊體質或外感熱病,面色變化可能較為複雜,需細察病機。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強調「色脈合參」,即結合脈象與面色變化以判斷病情。因此,病色相剋僅為辨證之參考,而非唯一依據。

總之,病色相剋理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、「五行生剋」之整體觀,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線索,然須靈活運用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