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卑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卑惵

證名,指患者自覺怯懦畏懼、心神不寧之狀。此證多因血虛不足,心失所養所致,屬情志病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焦慮、恐懼狀態有相似之處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胸脘痞悶、不思飲食,心中常懷畏怯之感,偏好獨處暗室或倚靠門牆之後,遇人則驚慌避匿,神情恍惚如「失志」之狀。此證病程纏綿,易反覆發作,嚴重者可影響日常起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心神失養:陰血虧耗,心失濡潤,神不守舍,故生驚怯。
  2. 脾虛氣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運化失職,則氣血不足,加重心神不穩。
  3. 肝鬱膽怯:肝藏魂,膽主決斷,若肝氣鬱結或膽氣虛弱,可誘發或加重卑惵之症。

治療原則
養血補心、安神定志為主,佐以健脾疏肝。

常用方藥

  1. 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丹參、五味子、天冬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、遠志等。
    • 功效:滋陰養血,補心安神,適用於陰虧血少、虛煩驚悸者。
  2. 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熟地、遠志等。
    • 功效:益氣補血,寧心安神,適於氣血兩虛兼心神不寧者。
  3. 甘麥大棗湯(《金匱要略》)合酸棗仁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• 針對兼有肝血不足、虛煩不眠者,可加減運用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怔忡:雖同屬心悸範疇,但怔忡多為無故自覺心跳劇烈,病位偏重心腎,與卑惵之「畏懼外境」有別。
  • 臟躁:以情緒不穩、悲憂欲哭為主,與卑惵之「驚怯避人」不同。

古籍參考
《證治要訣·怔忡》指出此證「遷延難愈」,強調調養心脾為要;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血虛神怯」當以補益為先。此證治療需耐心調攝,配合情志疏導,方見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