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固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固攝

固攝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疇,屬「收澀法」之核心概念,指運用具收斂固澀特性之藥物或治法,調控人體氣、血、津、精等物質的異常耗散或滑脫,以恢復其正常輸布與貯藏功能。此治法源於中醫「藏象理論」與「氣化論」,強調五臟對體液代謝與物質固護的主導作用,尤以腎主封藏、脾主統攝為關鍵生理基礎。

固攝法之分類與應用

  1. 固表止汗
    針對衛陽不固或陰虛內熱所致之自汗、盜汗,常用黃芪、浮小麥、麻黃根等藥,補益肺衛或滋陰斂汗,如《傷寒論》牡蠣散即屬此類方劑。
  2. 斂肺止咳
    適用於肺氣虛弱、久咳耗氣之證,以五味子、烏梅等酸收之品,配合補肺藥物,收斂肺氣以止咳定喘,如九仙散。
  3. 澀腸固脫
    治療脾腎陽虛或中氣下陷引發之久瀉久痢、肛門墜脹,選用赤石脂、訶子等澀腸藥,佐以溫補脾腎之品,代表方如真人養臟湯。
  4. 澀精止遺
    針對腎氣不固之遺精滑洩、小便頻數或失禁,以桑螵蛸、金櫻子等固攝下焦,配合補腎藥強化封藏,如金鎖固精丸。
  5. 固崩止帶
    用於衝任不固之崩漏下血或帶下淋漓,常取龍骨、牡蠣等重鎮收澀,並結合調補肝腎、健脾化濕之法,如固衝湯、完帶湯。

中醫理論內涵

固攝法體現「散者收之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的治療原則,其機理在於:

  • 調節氣機升降:透過收斂外越之氣或下陷之陽,恢復氣化正常運動。
  • 修復臟腑功能:尤其強化脾腎兩臟的統攝與封藏能力,如腎為「封藏之本」,脾主「約束津液」。
  • 物質代謝平衡:直接減少精微物質的異常流失,間接改善氣血生化之源。

臨床運用時需辨明虛實標本,如正虛為主者當配伍補益藥,若兼邪實(如濕熱、瘀血)則需先祛邪後固澀,避免「閉門留寇」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創制桃花湯治虛寒下痢,李東垣強調升陽舉陷以固攝中氣,皆為此法治則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