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固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固瘕
概念溯源
固瘕一詞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為中醫特有的病名概念。歷代醫家對此有不同詮釋,主要形成兩種觀點:
- 脾腎虛寒說:以柯琴《傷寒來蘇集》為代表,認為固瘕特指因脾腎陽虛、中焦虛寒所致的大便初硬後溏之證
- 久瀉說:以《醫宗金鑑》為代表,將固瘕等同於"大瘕瀉"或"溏瀉",強調其病程纏綿的特點
病因病機
脾腎虛寒型固瘕
此型固瘕的形成與以下機制密切相關:
- 陽明中寒:陽明經本屬燥金,若感受寒邪或素體陽虛,導致"陽明中寒",運化失常
- 脾腎陽虛: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,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
- 寒凝氣滯:寒性收引,致使腸道傳導異常,出現大便先硬後溏的特徵
大瘕瀉型固瘕
此型病機特點為:
- 肝脾不和:情志失調導致肝氣乘脾
-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留滯腸道,傷及腸絡
- 久病入絡:病程遷延,氣血瘀滯,形成瘕積
臨床表現
脾腎虛寒型
典型症狀包括:
- 大便特徵:初頭硬結,後段溏薄,或完全不化
-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,腹部冷痛喜溫按,小便清長
- 特殊體徵:手足濈然汗出(因陽虛不能固攝津液)
大瘕瀉型
主要表現為:
- 腹瀉反覆發作,便溏夾雜不消化食物
- 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
- 病程纏綿,時輕時重
鑑別診斷
固瘕需與以下病證相區別:
- 脾約證:雖有大便硬,但無後溏,且伴小便數
- 五更泄:專指黎明時分的腹瀉,無初硬後溏特點
- 熱結旁流:雖見下利,但糞便臭穢,伴陽明腑實證
治療原則
脾腎虛寒型
治當溫補脾腎,常用方劑:
- 理中湯加附子:溫中散寒,補益脾陽
- 四神丸:針對腎陽不足,補火生土
- 附子粳米湯:溫中散寒,和胃降逆
大瘕瀉型
治療以調和肝脾為主,常用:
- 痛瀉要方:疏肝補脾,祛濕止瀉
- 參苓白朮散:健脾益氣,滲濕止瀉
- 烏梅丸:寒熱並調,澀腸止瀉
經典文獻論述
- 《傷寒論》原文:"陽明病,若中寒者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。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。"
- 《傷寒來蘇集》註解:"固瘕,即初硬後溏之謂,肛門雖固結,而腸中不全乾也。溏即水穀不別之象,以癥瘕作解者謬矣。"
- 《醫宗金鑑》觀點:"固瘕者,大瘕瀉也,俗謂之溏瀉。固者,久而不止之謂也。"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