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固崩止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固崩止帶
固崩止帶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收澀法之一,專用於治療婦科血崩暴下及帶下淋漓之症。其核心在於調理衝任、固攝下焦,以止異常出血與帶下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血崩:多因衝任不固,氣虛失攝,或陰虛血熱,迫血妄行所致。
- 帶下:常因脾虛濕盛、肝鬱化熱,或腎氣不固,濕濁下注而成。
辨證論治
1. 血崩證治
- 陰虛血熱:症見經血非時暴下,量多色深紅,質稠,伴心煩口渴。治宜滋陰清熱、固衝止血,方用固經丸(黃柏、黃芩、椿根皮、白芍、龜板等),清熱涼血兼以收澀。
- 氣虛不攝:崩漏色淡質稀,氣短乏力。宜補氣攝血,方選舉元煎(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升麻等)或固衝湯(白朮、黃芪、龍骨、牡蠣等)。
2. 帶下證治
- 濕熱下注:帶下黃稠臭穢,小便短赤。治宜清熱利濕止帶,方用易黃湯(山藥、芡實、黃柏、車前子等),健脾化濕兼清熱。
- 肝鬱脾虛:帶下色白或淡黃,量多綿綿,伴胸脅脹悶。宜疏肝健脾、化濕止帶,方選完帶湯(白朮、山藥、人參、蒼朮、柴胡等),調和肝脾以治本。
- 腎虛不固:帶下清冷如水,腰膝酸軟。需溫補腎陽,方用內補丸(鹿茸、菟絲子、沙苑子等),益腎固澀。
配伍要點
固崩止帶方劑多結合收澀藥(如龍骨、牡蠣、海螵蛸)與調理臟腑藥(如健脾之白朮、補腎之山藥),標本兼顧。若兼瘀血,可佐少量化瘀藥(如茜草、三七),避免留瘀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原則,臨床需四診合參,靈活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