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鼓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鼓脹
鼓脹,又稱「臌脹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腹部膨脹如鼓之症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內經》,如《靈樞·水脹》云:「鼓脹者,腹脹,身皆大,大與脹膚等也;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」《素問·腹中論》亦載:「有病心腹滿,旦食則不能暮食,名為鼓脹。」後世醫家對其病機、證候及治療多有發揮。
病因病機
鼓脹之成因多端,主要與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、蟲積感染及久病體虛等因素相關:
- 情志鬱結: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氣鬱滯,久則氣滯血瘀,影響脾胃運化,水濕停聚而成鼓脹。
- 飲食失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酒無度,損傷脾胃,濕熱內生,阻滯氣機,水液代謝失常而發病。
- 蟲積所傷:如血吸蟲病(古稱「蠱毒」)侵襲肝脾,導致氣血瘀阻,水濕停聚,形成「蠱脹」。
- 久病體虛:黃疸、積聚等病遷延不愈,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,氣血水互結,腹部逐漸脹大如鼓。
其病機關鍵在於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氣滯、血瘀、水濕互結於腹中,形成本虛標實之證。
臨床表現
鼓脹的主要特徵為腹部脹大如鼓,皮色蒼黃,腹壁青筋暴露(腹壁靜脈怒張)。根據《醫林繩墨》描述:「臌脹者,如鼓之形,外堅中空,擊之有聲,按之有形,皮肉之急脹。」《風勞臌膈四大證治》亦云:「腹皮脹急而光,內空空然如鼓。」
此外,患者常伴隨以下症狀:
- 脘腹脹滿,食後尤甚
- 面色晦暗或萎黃
- 肢體消瘦,乏力
- 小便短少,大便溏瀉或秘結
- 嚴重者可出現吐血、便血等出血症狀
分類與辨證
根據病因及病理特點,鼓脹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氣臌:以氣滯為主,腹部脹滿,叩之如鼓,按之無形,伴胸脅脹痛,噯氣則舒。
- 水臌:以水濕停聚為主,腹部脹大如囊裹水,叩之濁音,移動性濁音明顯,小便短少。
- 血臌:以瘀血內阻為主,腹大堅滿,青筋暴露,脅腹刺痛,面色黧黑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- 食臌:因飲食積滯所致,脘腹脹滿拒按,噯腐吞酸,嘔吐不消化食物。
- 蟲臌:因蟲積(如血吸蟲病)所致,腹大如鼓,伴有蟲證表現,如面黃肌瘦、嗜異食等。
治療原則
鼓脹的治療需辨明虛實標本,以健脾疏肝、理氣化瘀、滲濕逐水為基本治法:
- 氣滯為主:宜疏肝理氣,方如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減。
- 水濕內停:宜健脾利水,方如五苓散、實脾飲等。
- 瘀血阻絡:宜活血化瘀,方如膈下逐瘀湯、血府逐瘀湯等。
- 正氣虛弱:宜攻補兼施,如用六君子湯合五皮飲,或濟生腎氣丸溫補脾腎。
若屬蟲積所致,則需配合驅蟲療法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鱉甲煎丸」治蠱脹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單腹脹:指僅腹部脹大而四肢不腫,多見於鼓脹初期,如《景嶽全書》所載。
- 氣脹:指以氣滯為主的腹脹,如《醫碥》云:「氣脹又名鼓脹,此其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有似鼓也。」
鼓脹為中醫疑難重症之一,歷代醫家對其論述豐富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