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鼓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鼓舌
病證名,出自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指小兒舌體腫脹,狀如吹泡,多因邪熱風毒上壅所致。此症屬中醫「舌瘡」範疇,常見於小兒,但成人亦可發生,主要與心脾積熱、風熱外襲或濕毒蘊結有關。
病因病機
- 邪熱上攻: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,若心脾積熱,循經上炎,則舌體紅腫熱痛。
-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之邪,與內熱相搏,壅滯舌絡,導致氣血瘀阻,舌腫如吹。
- 濕毒蘊結: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蘊結化毒,上熏舌體,形成瘡腫。
臨床表現
- 舌體局部或整體腫脹,色紅或紫,表面或有潰瘍、白膜。
- 伴隨疼痛、灼熱感,嚴重者影響言語及進食。
- 小兒多見煩躁啼哭、拒食,或伴發熱、口臭等症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消腫為主,內治與外治相結合:
-
內服方藥:
- 基礎方用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清心瀉火,加銀花、連翹以增強解毒之力。
- 若熱毒熾盛,可合黃連解毒湯;風熱偏重者,加薄荷、牛蒡子疏風散邪。
- 濕熱蘊結者,酌加黃芩、梔子、赤茯苓化濕泄熱。
-
外治法:
- 錫類散吹敷患處,清熱斂瘡。
- 可用冰硼散或西瓜霜局部噴灑,緩解腫痛。
- 民間亦以淡鹽水或金銀花露漱口,輔助清熱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舌與臟腑關係: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,又屬脾之外候,故舌病多責之心脾。
- 經絡循行: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陰脾經均絡舌本,經氣壅滯則病發於舌。
- 辨證要點:需區分實熱與虛火,實者舌紅腫痛、脈數有力;虛者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治法迥異。
此症若及時清解,多易痊癒;若遷延不治,恐熱毒深陷,耗傷陰液,轉為慢性口瘡或反覆發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