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鼓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鼓頷
鼓頷,又稱「頤頰顫動」,為中醫經典所載之症候,指患者下頷不自主顫動,導致上下齒列相互撞擊,伴隨頰部肌肉抖動之現象。此症多見於外感寒邪或正氣虛衰時,因陽氣受阻、經脈失溫所致,屬「風動」之範疇,與少陽經、陽明經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
經典溯源
- 《靈樞·寒熱病》
提及「振寒灑灑,鼓頷,不得汗出」,描述外寒侵襲手太陰肺經時,衛陽被遏,寒戰牽引頷頰顫動,並伴隨腹脹煩悶。此類證候多取手太陰經穴調治,以宣肺散寒、通調營衛。 - 《素問·瘧論》
論瘧疾發作初期「寒栗鼓頷」,指出邪伏半表半里,少陽樞機不利,陽氣與邪相爭而發為寒戰,頷頰隨之顫動,屬瘧疾典型先兆。
病機與辨證
鼓頷之成因可分虛實兩端:
- 實證:多因風寒外襲或熱極生風。
- 風寒束表:寒邪閉鬱肌表,衛陽不伸,經脈拘急,可見惡寒無汗、頭痛身痛,鼓頷為寒戰之表現。
- 陽明熱盛:若邪傳陽明,化熱生風,可兼見高熱、煩渴,頷動因熱極筋急所致。
- 虛證:常見於陽氣虛弱或陰血虧耗。
- 少陽陽虛:少陽經氣不足,溫煦失職,症見微微鼓頷、肢冷脈細,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「蜷臥欲寐」時之顫動。
- 肝血不足:肝主筋,血虛筋失濡養,風動內生,頷頰顫動可伴眩暈、面色蒼白。
相關經絡與臟腑
- 陽明經:循行過頷頰,若胃熱上衝或寒客陽明,可致頷部筋急。
- 少陽經:樞機不利則邪正相爭,引發寒熱往來與鼓頷。
- 肝與筋:肝風內動時,筋脈失養,顫動可波及頭面。
治法舉隅
- 散寒解表:如麻黃湯類,宣肺開腠,適用於風寒外束。
- 和解少陽:小柴胡湯調和樞機,治瘧疾或邪鬱半表半里之鼓頷。
- 清瀉陽明:白虎湯加減,針對熱極生風。
- 溫補少陰:四逆湯類回陽救逆,治陽衰陰盛之顫動。
鼓頷作為外感或內傷之伴隨症狀,需結合四診辨析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重視其與經氣運行之關聯,臨床亦須察其兼症,以明病位深淺與虛實轉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