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色
病色為中醫診斷學術語,指人體因疾病而反映於體表、尤以面部為主的色澤變化。中醫認為,五臟之氣皆上華於面,故面部色澤為診察臟腑氣血盛衰及疾病輕重的重要依據。根據色澤的明潤與枯槁,可分為善色與惡色,二者不僅揭示病情深淺,亦能預判疾病轉歸。
病色之分類與特徵
-
善色(順色)
- 定義:色澤明潤含蓄,雖有病態,但仍隱現光澤,為臟腑氣血未衰之象。
- 臨床意義:多主病輕,或正氣尚足,預後較佳。
- 五色表現:
- 青如翠羽(肝病善色)、赤如雞冠(心病善色)、黃如蟹腹(脾病善色)、白如豕膏(肺病善色)、黑如烏羽(腎病善色)。
-
惡色(夭色)
- 定義:色澤枯槁晦暗,暴露不藏,為臟腑精氣衰敗之徵。
- 臨床意義:多主病重,或正氣大傷,預後不良。
- 五色表現:
- 青如草茲(肝病惡色)、赤如衃血(心病惡色)、黃如枳實(脾病惡色)、白如枯骨(肺病惡色)、黑如炲(腎病惡色)。
病色與五臟關聯
中醫以五行理論為基礎,將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對應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,並結合五色之善惡,推斷病變所在:
- 青色:主肝病、痛證、氣滯血瘀。善色見於肝氣鬱結初起;惡色多見於肝硬化、癥積等重症。
- 赤色:主心病、熱證。善色如面頰微紅,屬虛熱;惡色如赤而紫暗,提示心陽暴脫。
- 黃色:主脾病、濕證。善色見於脾虛濕蘊;惡色如黃而晦如煙燻,多為陰黃重症。
- 白色:主肺病、氣血虛。善色見於肺氣不足;惡色如白而枯槁,常見於失血亡陽。
- 黑色:主腎病、寒證、水飲。善色見於腎陽虛微;惡色如黑而焦枯,多屬腎氣衰絕。
病色診察要點
- 動態變化:病色由善轉惡,提示病情加重;反之則為好轉。
- 色脈合參:需結合脈象、舌診等綜合判斷,如面赤脈洪數屬實熱,面赤脈細弱則為戴陽證。
- 地域與體質:北方人多見偏白,南方人多偏黃,診斷時需考慮個體差異。
病色之辨識,為中醫「望診」核心之一,透過細察色澤變化,可窺知內在病機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