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鼓槌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鼓槌風
定義與概述
鼓槌風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癰疽或風濕痹證導致肢體末端腫脹變形,狀如鼓槌之病症。此病名見載於多部中醫古籍,包括《瘍科心得集》、《解圍元藪》及《外科證治準繩》等,然各家所述病機與表現略有差異。
歷史文獻記載
- 《瘍科心得集》論述
清代高秉鈞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上記載:「鼓槌風者,癰疽引致肢體形似鼓槌也。」此處主要指腕部癰疽腫脹變形之證,與「腕癰」相關。 - 《解圍元藪》觀點
明代沈之問《解圍元藪》卷一描述:「肢節酸痛,腫脹,形若鼓槌者,稱鼓槌風。」此說側重於風濕痹證引起的關節變形。 - 《外科證治準繩》記載
王肯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四則將鼓槌風與「鶴膝風」相提並論,指出二者在膝關節腫大變形方面的相似性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鼓槌風的形成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熱毒壅滯
癰疽毒邪聚於肢節,氣血壅遏不通,熱盛肉腐,導致局部腫脹變形。此類多屬陽證,常見紅腫熱痛。 - 風寒濕痹
風寒濕三氣雜至,痹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痰瘀互結,關節失養而變形。此類多屬陰證,常見酸痛沉重。 - 氣血虧虛
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外邪乘虛而入;或久病耗傷氣血,筋骨失養,導致肢節變形。
臨床表現
根據不同病因,鼓槌風的症狀表現有所差異:
- 癰疽型鼓槌風
- 局部紅腫熱痛明顯
- 皮膚緊張光亮
- 可能伴隨發熱、口渴等全身症狀
- 多見於腕、踝等關節部位
-
痹證型鼓槌風
- 關節腫脹變形,狀如鼓槌
- 疼痛或酸痛,活動受限
- 可能伴隨麻木、沉重感
- 膝、指間關節多見
-
虛損型鼓槌風
- 病程較長,腫脹不紅
- 肌肉萎縮,關節變形明顯
- 伴有氣短乏力等虛象
鑑別診斷
鼓槌風需與以下病症相鑑別:
-
鶴膝風
主要表現為膝關節腫大,股脛肌肉萎縮,形如鶴膝。部分醫家認為鼓槌風即鶴膝風,亦有認為二者病位不同。 - 歷節風
多個關節受累,疼痛遊走不定,屬痹證範疇,但變形程度通常較鼓槌風輕。 - 流痰
骨關節結核性疾病,病程緩慢,潰後流膿清稀,可能導致類似畸形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鼓槌風遵循「辨證論治」原則,主要治法包括:
- 清熱解毒
適用於癰疽型,方如黃連解毒湯加減 - 祛風除濕
適用於痹證型,方如獨活寄生湯 - 活血化瘀
針對痰瘀互結,方如身痛逐瘀湯 - 補益氣血
適用於虛損型,方如十全大補湯
外治法
- 敷貼療法
根據證型選用金黃散(陽證)或回陽玉龍膏(陰證)外敷 - 針灸療法
取病變關節周圍穴位,配合循經取穴 - 熏洗療法
用活血通絡藥物煎湯熏洗患處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