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蠱疰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蠱疰痢

蠱疰痢,又稱蠱註痢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痢疾證型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。其名「蠱疰」,意指病邪如蟲蠱般侵蝕臟腑,並具傳染性(「疰」通「注」,有傳注、流注之意),臨床以痢下膿血、腹中絞痛、病程纏綿為特徵,屬中醫「痢疾」之特殊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蠱疰痢多因外感濕熱毒邪,或飲食不潔,蟲蠱穢濁之氣內侵,蘊結腸道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滯腸絡」,濕熱蠱毒壅滯大腸,腐敗血肉,化為膿血;若久病不癒,可傷及脾腎陽氣,轉為虛寒夾毒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下痢赤白膿血,黏稠如涕,或夾雜腐臭異物,腹痛如絞,裡急後重,排便不暢。
  2. 兼症:或見發熱煩渴、肢體困重,甚則面色晦暗、形體消瘦;若毒邪深伏,可見下痢時發時止,遷延難癒。
  3. 舌脈:舌質紅絳、苔黃膩或腐膩,脈滑數或弦緊;若病久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濕熱蠱毒證

    • 治則:清熱化濕,解毒導滯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白頭翁湯加減,常用黃連、黃柏、白頭翁、秦皮等,佐以木香、檳榔行氣止痛。
  2. 寒毒內結證

    • 治則:溫中散寒,化瘀排毒。
    • 方藥:桃花湯合真人養臟湯,選用赤石脂、乾薑、訶子等,酌加當歸、白芍和血止痛。
  3. 正虛毒戀證

    • 治則:益氣健脾,托毒止痢。
    • 方藥:參苓白朮散加減,配伍黃芪、敗醬草等扶正祛邪。

古籍考據

《世醫得效方》未詳述蠱疰痢具體方治,然其名與「蠱毒」「疰痢」相關理論相合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蠱痢」乃「毒痢」之重者,與現代中醫所述「疫毒痢」「休息痢」部分證候相類,均強調毒邪深伏、病程遷延之特點。

此病名今已少用,然其辨證思路仍影響當代中醫對頑固性痢疾的治療,尤其重視「毒邪」與「正虛」之交互作用,臨床需審證求因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