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蠱下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蠱下血
病證名,指因蠱毒侵蝕臟腑,導致便血的一種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外臺祕要》卷二十八,描述其特徵為下血瘀黑,狀如腐爛雞肝,並伴隨心煩、腹痛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蠱下血多因蠱毒內蘊,損傷腸絡所致。蠱毒為患,可因飲食不潔、蟲積內生,或外感穢濁之氣,侵襲臟腑,致使氣血瘀滯,絡脈損傷,血不循經而外溢,故見便血。其血色瘀黑,質如爛雞肝,乃因蠱毒腐蝕,血瘀化濁之象。心煩、腹痛則為蠱毒擾亂氣機,內傷血絡之表現。
臨床表現
- 便血特徵:下血瘀黑,質地黏稠,形似腐爛雞肝。
- 伴隨症狀:心煩躁擾、腹部隱痛或絞痛,或見面色晦暗、形體消瘦等。
- 舌脈: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苔膩;脈象多沉澀或弦緊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解毒化瘀、涼血止血為主,兼以調理臟腑氣機。
- 主方:茜根丸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,方中茜草根涼血化瘀,配伍黃連、當歸等清熱解毒、養血和絡。
- 加減:
- 若蠱毒熾盛,可加雄黃、硃砂以辟穢解毒;
- 氣滯腹痛明顯者,酌加木香、檳榔行氣止痛;
- 血瘀甚者,配合桃仁、紅花活血散瘀。
相關病證辨析
蠱下血屬「蠱毒病」範疇,與一般便血不同,其關鍵在於蠱毒為患。需與「腸風下血」、「臟毒下血」等鑑別:
- 腸風下血:血色鮮紅,多因風熱客於腸道,治宜清腸疏風;
- 臟毒下血:血色暗濁,因濕熱蘊結大腸,治當清熱化濕。
而蠱下血則以蠱蝕臟腑為本,須側重解毒祛蠱。
古籍考據
《外臺祕要》載:「蠱毒下血,瘀黑如雞肝,心腹刺痛。」指出其病機與蠱毒直接相關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亦強調,蠱毒致血絡損傷者,當「先去其蠱,後調其血」。
此證臨床雖較罕見,然辨治時需緊扣蠱毒病機,結合脈證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