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蠱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蠱疝

蠱疝為中醫病名,指患者少腹急痛,並於小便時排出白色黏濁液體之症候。此病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,屬疝病範疇,其病因病機與濕熱下注、腎陰虧損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熱灼傷腎陰: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鬱久化火,邪熱內蘊,下灼腎陰,致使腎失封藏之職,精微下泄而見白濁。
  2.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阻滯氣機,膀胱氣化失司,清濁不分,故小便時夾雜白色黏液。
  3. 腎氣不固:久病或勞倦傷腎,腎氣虛衰,固攝無權,精微外泄而成虛證蠱疝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實證(濕熱下注)

    • 主症:少腹脹痛拒按,小便混濁色赤,排出黏稠白液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利濕熱,分清泌濁。
    • 方藥:程氏萆薢分清飲加味,常用萆薢、石菖蒲、黃柏、茯苓、白朮等,佐以滑石、車前子增強利濕之效。
  2. 虛證(腎陰虧虛)

    • 主症:少腹隱痛綿綿,小便白濁如脂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舌淡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補腎固澀,滋陰攝精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減,可酌加芡實、金櫻子、蓮鬚等收澀之品;若兼腎陽不足,則佐以菟絲子、沙苑子溫陽固精。

古籍論述

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蠱疝者,少腹急痛,溲出白液。」強調此病與下焦氣化失調相關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虛實,如《醫學綱目》提及:「實者責之濕熱,虛者責之腎虧。」

相關概念辨析

蠱疝與「淋濁」「白淫」等症有相似之處,然淋濁多伴小便澀痛,白淫則與情志相關且無痛感。蠱疝特徵在於少腹急痛與白濁並見,病位側重肝腎及下焦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解釋或臨床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