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蠱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蠱痢
蠱痢為中醫病名,指下痢時排出膿血相雜、瘀黑成片的糞便,其狀如雞鴨肝,與血俱下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,屬痢疾之一種,因其病狀與蠱毒相似,故稱「蠱痢」。
病因病機
蠱痢之成因,多由歲時寒暑不調,濕毒之氣侵襲人體,由經脈漸入臟腑。濕毒蘊結,與熱相搏,客於腸間,使氣血瘀滯,血敗肉腐,故見膿血夾雜、瘀黑成片之痢。其病機與「蠱註痢」相似,皆因毒邪內蘊,腐蝕腸絡所致。
臨床表現
蠱痢之主要症狀為:
- 下痢膿血:糞便中混雜膿血,色瘀黑,或成片狀,狀如雞鴨肝。
- 腹痛:因濕熱毒邪蘊結腸道,氣血瘀滯,故常見腹中絞痛。
- 裏急後重:因邪毒壅滯,腸道氣機不暢,故排便時肛門墜脹,急迫難忍。
- 發熱:濕熱毒邪內蘊,可伴隨身熱、口渴等熱象。
治療方藥
蠱痢之治則,當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為主,兼以化濕行氣。歷代醫家所載方劑包括:
-
地榆湯:
- 組成:地榆、黃連、當歸、阿膠等。
- 功效:清熱涼血,止血止痢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下血瘀黑者。
-
桔梗散:
- 組成:桔梗、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赤芍等。
- 功效:清熱解毒,行氣活血,適用於濕熱壅滯、氣血瘀阻之蠱痢。
-
黃芩湯:
- 組成: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等。
- 功效:清熱燥濕,緩急止痛,適用於濕熱下痢、腹痛明顯者。
此外,若兼見氣虛者,可酌加人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;若血瘀甚者,可加丹參、桃仁以活血化瘀。
相關病證
蠱痢與「蠱註痢」關係密切,二者皆因毒邪內蘊所致,但蠱註痢更強調「蠱毒」侵襲,可能涉及蟲毒、瘴氣等外邪,而蠱痢則偏重於濕熱毒邪內蘊腸道。
此病證屬於中醫痢疾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潰瘍性結腸炎」、「阿米巴痢疾」等或有一定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仍須以整體觀為準,不可單純對應西醫病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