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氣標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氣標本

病氣標本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術語,用以闡明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,病因、病機與症狀之間的主次先後關係。「標」與「本」為相對概念,既可指病變之表象與本質,亦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之矛盾主次。明辨標本,乃中醫臨床確立治療先後緩急之關鍵依據。

標本之涵義

  1. 病因與症狀

    • :指致病之根本原因,如六淫、七情、痰飲瘀血等內外邪氣。
    • :指疾病表現於外之症狀,如發熱、疼痛、咳嗽等。
  2. 發病先後

    • :指先發或原發之病證,如素體氣虛而感外邪,氣虛為本。
    • :指後發或繼發之病證,如外邪襲表引發之表證為標。
  3. 病位深淺

    • :多指內在、深層之病變,如臟腑功能失調。
    • :多指外在、淺表之病徵,如經絡氣血阻滯。

標本理論之臨床應用

中醫強調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然臨證時需權衡標本緩急,靈活施治:

  • 急則治標:若標症危急,如大出血、劇痛,當先緩解標症,再調其本。
  • 緩則治本:對慢性病或標症不急者,如陰虛發熱,宜滋陰清熱以治本。
  • 標本同治:標本俱急或相互影響時,如氣虛感冒(本虛標實),需益氣解表,標本兼顧。

經典理論依據

《內經》云:「知標與本,用之不殆」,並提出「標本相移」之說,強調標本關係可隨病情轉化而動態變化。如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所述,病有從本傳標者,亦有由標入本者,醫者當審察病機,辨明標本之輕重。

此理論貫穿中醫診療體系,無論外感內傷,皆可透過標本辨析,釐清治療綱領,體現中醫「整體審察」與「動態平衡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