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蠱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蠱風
蠱風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,其描述為:「蠱風之狀,在皮膚間一身盡痛,若劃若刺,淫淫躍躍,如中蠱毒,故名蠱風。」意指患者皮膚間出現遊走性疼痛,狀如刀劃針刺,或似蟲行蟻走之感,與中蠱毒之症狀相似,故以「蠱」為喻。
病因病機
蠱風之發,多因正氣虛弱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侵襲肌表,滯留於皮膚腠理之間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故其痛處遊移不定;若兼夾寒邪,則痛如刀刺;若夾濕邪,則伴隨腫脹重著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加重風邪內擾,使症狀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
- 皮膚疼痛:痛感多發於體表,或如刀劃,或如針刺,痛處不固定。
- 異常感覺:自覺皮膚下有物蠕動,或如蟲行蟻走,稱為「淫淫躍躍」。
- 兼症:或見輕微腫脹,遇風寒則加重,得溫稍緩。
治法與方藥
《聖濟總錄》載白花蛇煎方為主治之方。白花蛇性善走竄,能搜風通絡,祛風止痙,配合其他祛風活血之品,如防風、當歸、川芎等,共奏驅風邪、通血絡之效。
若風邪偏盛,可加羌活、獨活以增強祛風之力;若氣血不足,則佐以黃芪、黨參扶助正氣;若兼血瘀,可配伍紅花、桃仁活血化瘀。
相關理論延伸
蠱風與「行痹」(風痹)有相似之處,皆以風邪為主因,然蠱風更強調皮膚間的異樣痛感,而風痹則多見於關節遊走疼痛。此外,蠱風亦需與「癮疹」(風疹)鑒別,後者以皮膚瘙癢、疹塊突起為特徵,而蠱風則以疼痛為主要表現。
此病反映了中醫「風為百病之長」的理論,風邪夾雜他邪,可引發多樣病變,治療時需辨明兼夾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