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蠱毒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蠱毒病

蠱毒病為中醫病名,指因中蠱毒所致之各類病證。蠱毒一詞源於古代巫蠱之術,後泛指多種因毒邪侵襲所致之危重病候。其病因複雜,症狀多變,歷代醫家多有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蠱毒之成因,主要與「變惑之氣」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·蠱毒病諸候》云:「凡蠱毒有數種,皆是變惑之氣。」此類毒邪或由人工培養,或為自然蟲毒所化,其性陰毒,易傷臟腑,尤以心、肝、脾受損為甚。蠱毒潛伏人體後,可致氣血逆亂,經絡壅滯,甚則臟腑功能衰竭。

分類與症狀

蠱毒病種類繁多,古籍記載包括:

  1. 射工病:多因接觸毒蟲或毒氣所致,症見皮膚潰爛、寒熱交作。
  2. 沙虱病:由沙虱叮咬傳毒,初起皮膚紅腫,繼而發熱、頭痛。
  3. 水毒病:因飲用污穢之水或接觸毒水所致,症見腹脹、泄瀉、肢體浮腫。
  4. 蛇蠱:傳說中蛇毒所化,患者或見腹痛如絞,或皮膚現蛇行狀斑紋。
  5. 蜥蜴蠱:症狀多變,或見精神恍惚,或肢體抽搐。
  6. 蝦蟆蠱:腹脹如鼓,叩之有聲,類似水臌之症。
  7. 蜣蜋蠱:因誤食毒蟲所致,症見嘔吐、腹痛,甚則神昏譫語。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載:「蠱毒千品,種種不同」,其臨床表現多端,或見下鮮血、嗜臥暗室、厭惡光明,或性情突變,喜怒無常,亦有四肢沉重、百節酸疼等症。

病理特點

蠱毒病之關鍵在於「毒邪內陷」,其特點如下:

  • 隱匿性:毒邪潛伏,發病或急或緩,初期症狀易與他病混淆。
  • 危重性: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凡中蠱病,多趨於死,以其毒害勢甚。」顯示其預後多不良。
  • 多變性:症狀複雜,可累及多系統,如消化、神經、皮膚等。

相關病證

蠱毒病與「蠱」、「水蠱」等病證相關聯:

  • :泛指毒邪內結,或指腹內寄生蟲病,症見腹脹、消瘦。
  • 水蠱:類似於現代醫學之肝硬化腹水,症見腹部脹大如鼓,青筋暴露。

蠱毒病之辨治須結合四診,詳察毒邪性質及所犯臟腑,方可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病之記載,反映了中醫對毒邪致病之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