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之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之本
「骨之本」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特指顴骨。此概念源於《靈樞·五變》所載:「顴骨者,骨之本也。顴大則骨大,顴小則骨小。」意指顴骨為骨骼發育與強弱的表徵,其形態大小可反映全身骨骼的整體狀況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臟象關聯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骨骼的生長、發育與腎精盛衰密切相關。顴骨作為「骨之本」,間接體現腎氣充盈與否。腎精充足者,骨骼粗壯,顴骨顯著;反之,腎虛者骨骼脆弱,顴骨亦可能較小或凹陷。 - 經絡循行
顴骨部位為多條經絡所過,尤以手太陽小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為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小腸經「上頰,至目銳眥」,其氣血輸布影響顴部豐潤與否;胃經循行面頰,氣血旺盛則顴骨飽滿,反映後天脾胃運化功能強健。 -
診斷意義
- 望診應用:歷代醫家重視顴骨形態與色澤變化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顴骨紅赤可能為陰虛火旺,蒼白則多屬氣血不足。
- 骨相推論:顴骨高聳寬大者,傳統視為先天稟賦強盛;若低平窄小,則提示體質偏弱,易見骨病或發育遲緩。
與現代醫學的異同
現代解剖學中,顴骨為面顱骨之一,主司面部輪廓與咀嚼肌附著。中醫則進一步賦予其生理病理意義,強調其與內在臟腑、經絡的整體聯繫,此為「骨之本」的獨特內涵。
延伸探討
- 顴骨與「骨氣」:中醫有「骨氣」一詞,指骨骼的內在能量。顴骨作為外顯標誌,可窺見骨氣盛衰,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骨氣以精,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。」
- 臨床關聯:某些骨病(如骨痿、骨枯)患者,顴部常現晦暗或塌陷,佐證「骨之本」的理論價值。
綜言之,「骨之本」不僅為解剖定位,更蘊含中醫整體觀,透過顴骨察知體質、預判疾病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法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