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蒸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蒸熱

定義與病因
骨蒸熱為中醫病證名,屬虛熱範疇,多因陰虛內熱或久病餘毒未清所致。其名源於熱邪深伏骨髓,如蒸燔灼,故稱「骨蒸」。此證常見於小兒積滯化熱或大病後陰液虧耗,亦可見於成人勞瘵(癆病)或長期陰虛火旺者。

病機與證候

  1. 積滯化熱:小兒乳食不節,積滯內停,鬱久化熱,灼傷陰液,虛火內生。
  2. 餘毒傷陰:熱病後期,邪熱未盡,陰津受損,虛火內擾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陰,水不制火,虛熱內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身熱纏綿,午後或夜間加劇(潮熱),形體消瘦,顴紅盜汗,手足心熱。
  • 兼症:口乾咽燥,心煩失眠,或見腹內癖塊(積聚),按之微痛。
  •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陰虛骨蒸:以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為主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青蒿鱉甲湯(青蒿、鱉甲、生地、知母、丹皮)。
  2. 積滯夾熱:見腹脹癖塊、熱勢起伏,宜消積清熱,可用消癖丸(含三棱、莪朮等化瘀消積藥)。
  3. 癆瘵骨蒸:多伴咳嗽咯血,需滋陰潤肺,方選秦艽鱉甲散(秦艽、鱉甲、地骨皮等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滋陰清熱:為治療大法,重在養陰透熱。除青蒿鱉甲湯外,亦可選用清骨散(銀柴胡、胡黃連、地骨皮等)。
  • 化瘀消積:若癖塊明顯,配合鱉甲煎丸軟堅散結。
  • 輔助療法:針灸可取三陰交太溪等穴滋陰;或耳穴貼壓「腎」、「內分泌」以調理虛火。

古籍考據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,小兒骨蒸熱多因「乳食失宜,積滯成熱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陰虛陽亢,熱伏骨髓」,均與現代中醫理論相合。此證與西醫「結核病熱型」或「慢性消耗性疾病發熱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辨證更重整體陰陽失衡之調理。

總結
骨蒸熱以陰虛為本,熱象為標,治療需標本兼顧,結合具體證型選方。其病程纏綿,早期調理尤為關鍵,避免熱邪深伏,耗傷真陰。